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条件,为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任务,必须选准突破口,主要有“积极培育和组织市场,加速经济体制的推进和深化;加快和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狠抓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系统效率;培育市场经济的调控主体,加快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运行机制及政策体系;树立起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等。  相似文献   

2.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粗放型为主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制度长期缺少创新。只有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克服经济增长的粗放倾向,使经济增长转变到集约型的轨道上来。而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培育和组织市场,转变和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其中,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塑造集约型经济增长主体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选择培育发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我们应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科技支撑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借鉴其成功经验,实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应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用名牌战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等措施,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但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增长方式。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教育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差、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结合失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围绕经济增方式转变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形态及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并进而对其经济增长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得以延续而难以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结构不合理,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从深化体制改革、制定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以及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方面着手,塑造富有效率的;寡占型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8.
资源与环境约束强化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该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处于初级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突破自然资源与生态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关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转变的核心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9.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完整、开放,统一、竞争、高效、有序的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但目前这个目标的实现存在着许多如市场体系不完整、主体不明确、信息扭曲、规则不健全,竞争不规范等多种阻碍,需要从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场功能,推进体制和价格改革及法制建设等方面予以培育,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加快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经济增长方式也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要素的贡献率与增长率以及增长方式类型等的非对称性特点.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种非对称性,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发展极作用,改善信息中的非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以减少经济增长方式类型的非对称性,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转型,也就实现了新的平衡或均衡,即对称.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运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然而,现行价格机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深化价格改革,以充分发挥价格在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作用。一、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放开价格是建立市场价格机制的前提,也是转变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让绝…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以新兴产业为主的创业板市场大有可为.从4000多点到目前的1800多点,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创业板指数估值已经接近历史底部,渐现投资机会. 大有可为创业板受益于新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业板市场承载着这一大国使命.在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九五”,同时带给了我们机遇和挑战。“九五”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开展我们的工作。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作为市场两大主体—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契合点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渐明显。因此围绕两个转变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增加高素质劳动力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对于我们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市场经济,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产生和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才  相似文献   

16.
刘红霞 《文教资料》2006,(27):184-18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又一项改革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高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层面的体制创新,形成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合理地前进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和经济生活中现存矛盾决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优化企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改步伐,加强企业管理和搞好相关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8.
高英 《大学时代》2006,(6):17-18
加速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来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静 《教学月刊》2008,(4):53-5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于党的纲领性文件中。而之前,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仅是国家“十二五”的主线,也是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紧迫任务。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理论,对安徽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角度,对安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策的探索,可以为加速安徽崛起,实现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