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参与上主要存在参与内容具有明显选择偏好、参与行为具有区隔性以及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行为不符等问题。通过建构利益驱动机制、认同驱动机制和制度驱动机制,帮助居民拓宽获取社会资本的渠道,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感,搭建社区参与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改善社区居民参与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宝锋 《红领巾》2005,(4):22-25
社区发展的内源性决定了其最终动力来自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淡漠,根源在于动力缺失.一是单位制度消解了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二是居委会的行政化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治功能的缺位贬损了居委会在居民心中的合法性,三是动员型参与制约了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四是传统制度孕育的臣民意识和“私民“意识影响了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与历史资料分析法,梳理和分析移民对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由排斥到接受乃至依托的实践变化历程。研究发现,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是移民不同代际主体实现就业与转变生计方式的重要途径,且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前后共同作用于移民不同代际主体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体现了二者对移民群体生计转换的接续性影响,从而促使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呈动态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同时,研究针对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背景的特殊性与两种教育实践在移民社区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普通教育从政策辅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以及对培训教育从培训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八一村这一移民社区精英“主政”格局形成过程的追述,并以精英参与社区运作的方式为研究个案,试图阐明精英参与社区运作,是建构和谐移民社区的决定性变量,进而揭示因势利导地利用精英的作用,对构建和谐多民族移民社区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单位制,使得广大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在社区,而在其所工作的单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由于缺乏动力,居民参与度不高,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本文简要阐述了社区凝聚力对社区发展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从满足居民需要、促进社区参与和建立预警机制等三方面对如何增强社区凝聚力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郭晓冬 《文教资料》2011,(10):33-34
澳大利亚悉尼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是悉尼社会构成的重要标志。大量移民聚集的社区在言语使用、语言变异等方面显现了与悉尼主导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以悉尼移民社区为例.阐述移民所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及澳洲政府移民政策对其语言及语言变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欢美 《成人教育》2013,33(1):70-71
在社区教育中,影响居民参与度的因素既包括参与动力,也包括参与能力。文章通过分析居民参与能力对社区教育的影响,得出提高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能力的必要性,并从居民的身体素质、学习意识、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一座具有移民传统的城市,目前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国际移民潮。国际移民的涌入形成了上海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的可能,因此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上海建设和发展国际化都市的主题之一。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以何种语言为主要媒介进行融合,这不仅是一个与多元文化存在与发展方式有关的语言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这一多元文化融合的性质和趋向的问题。随着上海国际移民数量的增加,国际移民与本地居民共同生活的社区将大量出现,上海有必要以社区为中心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9.
农转非社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在社区治理方面呈现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性公共平台缺乏、社区治理体系混乱的状况。生活场域的变化造成了农村居民的认同困境和归属缺失,导致了农转非社区的参与性治理缺陷。农转非社区的参与式治理应从政府、社会和居民三个层面推进,其中居民意识的形成是参与式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三峡移民社区环境适应性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北省首批三峡移民的调查,分析了移民对新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主观适应 性,探讨了移民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移民类型、社区类型等引起的适应性差异。 主要结论有:一、移民对新社区生活服务设施、人际关系的适应性较高;二、移民对社区整 体适应性高于其主观评价;三、不同特征的移民对社区适应性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
李刚  李树英 《成人教育》2022,43(2):31-45
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催生了“农民工”,农民工教育对国家多项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解我国农民工教育研究的全貌和趋向,基于中国知网1064篇论文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UCINET和SPSS等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工教育研究可分为四大热点主题:农民工特定教育内容研究、教育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效用及教育模式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及政策供给研究、农民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未来几年将开展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关注领域的研究、以青年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为对象的研究、以社区为载体包含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针对当下研究现状,提出了构建研究学术共同体、挖掘研究的深度、加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成为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促进其城市融入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的良莠不齐,社区教育依托自身办学优势,成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期望载体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哲学价值的理论,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形成了以留守群体、农民工为主体,以社区为客体的价值关系,按照是否有利于留守群体、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这个尺度进行研究,认为弘扬农村社区信任合作、互助互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留守群体的困难;建设社区同外部联系的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社区内部的生产生活设施,满足农民工可以进城,也可以退出,自主选择,进退两宜的空间;而通过深化村民自治,加快社会建设,改革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建设,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结合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从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以及山寨幼儿园的生存困境来看,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破解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政府扶助型发展模式和志愿者主体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大规模聚居行为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大了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的实证分析表明: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资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隔离给部分孩子的社会融合造成不利影响,给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困惑;教育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减少,致使聚居区出现了新的(子女)读书无用论;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教育资源已产生一定的洼地效应。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融合"为理念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常住人口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规模与日俱增的年轻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对其自身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社会化组织载体,依托它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拓展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人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民工社区教育的深度推进,农民工对于自身的主动性和反思性逐步增强.从实践经验来看,农民工社区教育可以分为知识技艺教育、公民价值观教育和批判性主体意识教育三个层次;从自我赋权视角出发,在社区教育中,农民工并不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是积极的行动主体;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发现资源,积极突破农民工自身能力、所处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局限.由此,农民工社区教育可以作为逐步培养公民社会基础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开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教育市场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在农民工继续教育上有着根本的利益,农民工聚居社区的政府、企业、农民工,甚至学校,他们在农民工教育方面也都有着共同利益.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愿意为自己的继续教育买单的,平均每人年继续教育开支的意愿达700元.必须把教育基础设施建到农民工的身旁,在每个拥有1~1.5万元左右农民工的聚居区建立一个学习中心,一辆短程的公共汽车就能把一个学习中心和周围的学习中心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社区/开放大学.农民工需要职业技术培训和学历文凭相结合的教育项目,成人补习教育、娱乐休闲教育等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网络和面对面授课相结合.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开放大学:即是没有门槛;教育超市;开放教育市场.我们建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 “有创意的红娘“ “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建“的模式.中央政府和工业区密集的地方政府可以分别设立“工业区社区大学专项资金“,鼓励“有创意的红娘“来申请“赠款“,举办工业区的社区大学.工业区建立之前就存在的成人学校挂上一块社区大学的牌子来面对今天农民工这批新产业工人的多样性教育需求,弄得不好就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因此,鼓励大学教育家举办社区大学,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所有制的大学,也不是民办大学,而是既有国家“赠款“,又有社区(镇/村)公共投入,还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和民众投入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大学.这种社区大学是真正非盈利的,可定性为新兴的“事业单位“,产权完全归社会所有.当中国在五到十年内进入下一轮高等教育扩张时,可能这种“全工半读“的“开放大学“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一种提供“只要愿意,肯劳动,人人都可上大学“的新通道.  相似文献   

19.
郭玲 《成人教育》2013,(4):124-126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三化"建设的需求,导致市民化程度不够深入,使他们成了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开展适合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群体比较庞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途径,以高职院校志愿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的形式,凝练了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