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聋校品德课程教学中,聋人学生由于听觉和语言障碍,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技能、能力"等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容易引发聋人学生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情感的偏移和道德行为的偏差。因此,聋校品德课程必须针对聋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内部调控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在思品课教学中应重视情感体验,促进品德内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5.
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从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品行在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想等,受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6.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7.
刘凯 《教师》2014,(1):49-50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经常而一贯的共同倾向。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在环境教育(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影响下,使个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不断矛盾统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靠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经常会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律背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般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的源泉及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有效的生成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