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本文从诗、史、赋三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来论述该赋,从陶渊明这位真性情诗人平凡而伟大的创作一生来透视他那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摇旗呐喊、苦闷彷徨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解说纷纭。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整个诗文创作可以看出,《闲情赋》中的"美人"有象征意义,她寄托了陶渊明少年的"猛志"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在晚年的生活潦倒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力守田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闲情赋>的系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闲情赋>系年作进一步分析考证,提出此赋的写作时间应为陶渊明彭泽辞官之前的母丧居忧时期.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闲情赋》文采绮丽,荡人心魄。但关于其主旨历来却争论不休,笔者从《闲情赋》的内容本身入手,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认为《闲情赋》的主旨是对爱情的大胆歌颂,是一篇爱情的宣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冲淡朴素风格背后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浪漫情韵,使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而不再是文学史上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的陶靖节。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最初昭明在编《文选》时没有选它,而在其编的《陶渊明集序》中却又进行高度评价,这非昭明之矛盾,而是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闲情赋》文采绮丽,荡人心魄。但关于其主旨历来却争论不休,笔者从《闲情赋》的内容本身入手,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认为《闲情赋》的主旨是对爱情的大胆歌颂,是一篇爱情的宣言。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陶渊明冲淡朴素风格背后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浪漫情韵,使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而不再是文学史上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的陶靖节。  相似文献   

7.
历来评论者对陶渊明的诗作及《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文赋众口一辞,推崇备至;而对其力作《闲情赋》则不尽然。以肖统《陶渊明集序》中的贬笔为发端,嗣后褒贬纷呈。不少专著干脆对它不作深论。而今,我国学术界正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深入地讨论《闲情赋》,进而全面地认识陶渊明其人。笔者试呈浅论,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历来对此赋的评价归纳为三说:纵情说、正情说、寄托说。理解此赋主旨的关键是回到文本,将之视为诗人陶渊明在模拟前人作品中以"生命印证生命"的方式所完成的生命和情感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王胜晓  刘芳 《文教资料》2009,(11):16-17
陶渊明的《闲情赋》在其作品中别具一格,其主旨历来也备受争议,“爱情说”和“比兴说”可视为对此赋主旨评论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从《闲情赋》内容本身进行探究,认为其主旨重在“以礼闲情”;同时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认为《闲情赋》言情的主旨不仅是陶渊明真率自然美好人格的展现,更是整个魏晋文人群体的自由心态的体现,而这种自由心态恰恰源于魏晋乱世造成的文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争议较多。本文尝试给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类,并试作评析,此篇作品是陶渊明娱情娱性、调节自我情感、平复失衡心理的悼亡之作,这是他作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方式。文学作品如必有目的,创作本身就是目的。描摹人情,搜寻快乐,娱己娱人,宅心独养,是文学的自然本性,犹如春草碧色,白云舒卷。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争议较多。本文尝试给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类,并试作评析,此篇作品是陶渊明娱情娱性、调节自我情感、平复失衡心理的悼亡之作,这是他作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方式。文学作品如必有目的,创作本身就是目的。描摹人情,搜寻快乐,娱己娱人,宅心独养,是文学的自然本性,犹如春草碧色,白云舒卷。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非常奇特的赋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赋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赋》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赋以来,赋体表现艺术上一贯的本质特征,即似讽似劝,亦讽亦劝,劝大于讽,呈现出"舛互式"的美学特质。《闲情赋》主题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正是赋家矛盾心态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分析陶渊明《闲情赋》与张衡《定情赋》的异同,认为《闲情赋》学习和模仿了《定情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但《闲情赋》艺术表现力高于《定情赋》,是同类作品中的一篇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4.
王英 《滁州学院学报》2005,7(3):13-14,36
陶渊明《闲情赋》的“闲”字应解释为“清闲”;此赋应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之一两年的时间内;其主旨既不是表达爱情,也不是寄托政治寓意,而是作者在悠闲适意的田园生活中阅读前人之作的即兴之作。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和谐。浏览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古代诗人陶渊明所赋田园诗具有自然、朴素和纯真的艺术魅力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陶渊明田园诗朴素恬淡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观精神三方面对陶渊明田园诗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崔炳圭 《天中学刊》2013,28(1):78-82
《红楼梦》第2回中曹雪芹发表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在这段议论中他没把陶渊明看做“仁人君子”,而把他看成兼有正气与邪气的所谓“正邪两赋”的人物.曹雪芹超越了善恶正邪二元论的道德框架,从世俗认为的“邪”中找出其价值,把他视为正邪两赋之人,不但脱离了世人对陶渊明固定的评价,而且努力去理解作为诗人陶渊明复杂多样的个性特点.从曹雪芹的真情与痴情意识、脱俗与隐逸思想以及非功利的创作态度,同样可见《红楼梦》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真谆的人格历来为后代文人仰慕。本文以陶渊明崇高的人格风范为立足点,从高蹈出世,不染纤尘的陶渊明和现实生活中自然真实的陶渊明两方面探讨了他真谆人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颖 《现代语文》2009,(12):24-25
陶渊明《闲情赋》继承爱情赋创作传统,但又在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上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与曹植《洛神赋》一起对后世辞赋与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古至今,有关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争论不断,本文对其中方家之论做一纵向梳理,并提出一己之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彭泽归隐时期,主题与爱情无涉,且与《感士不遇赋》互为生发,是两篇交相辉映的述怀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