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3.
在盛唐文化史上,隐逸之风颇盛,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表现出对隐逸这种独特生存方式的青睐。孟浩然便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终其一生隐逸的诗人,他的一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本文立足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对孟浩然的隐逸情结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人的生命需求在众多隐逸文学中常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自儒、道、释思想先后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三大基础后,这三大思想对于艺术意识的渗透使众多隐逸诗人在创作中相应表现出儒者之隐、道者之隐与释者之隐的性格类型。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西晋,功名观和隐逸观是文人五言诗中的一对重要的创作主题。诗人们通过表达对于隐逸之情向往,来缓解自己在追求功名时疲惫与愤懑,力求使追求功名与向往隐逸达到一种矛盾统一,这在西晋这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中,无论是在诗中体现追求功名的辛酸与无奈,还是勾画世外美景,高呜隐逸之情,或是功名与隐逸兼而取之,都是诗人们在其特定时代和人生境遇下的真情流露和观念体现。  相似文献   

8.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并非“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他的作品与行藏出处无不证明:他不仅是个有倾向的诗人,而且是个倾向相当鲜明的作家。尽管陶渊明有隐逸思想,但他却不是对人生十分空漠、高逸放浪的“隐逸诗人”,更不是如钟嵘在《诗品》中所称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是关心时政、注目现实的伟大诗  相似文献   

10.
在隐逸诗歌及隐逸文化史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之前,诗人们写隐逸诗大多只是抒发一种情怀,很少有人身体力行。对  相似文献   

11.
隐逸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回归自然的独得之乐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陶弘景、孟浩然、王维和陶渊明均是隐逸诗作家中的典型代表,陶渊明堪称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是经过漫长选择的经典化结果,中国文人选择他而非其他隐者或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合乎中国文人对隐逸诗人的审美要求。本文通过陶渊明和孟浩然的比较,分析了陶渊明所具备的三方面素质,说明了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诗人背后隐含着大量信息可以说每年试题中的诗歌都给出了作者,可是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因为从表面上看,作者与诗的内容及答题要求没有必然联系,好象是多余的,其实不然。1. 诗人背后隐含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就拿诗人杜甫和李白来说,一看到他们的名字,自然就会想到从盛唐到中唐的兴衰史,由太平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便容易理解诗的内涵。2. 诗人背后隐含着其经历和思想等信息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现。如果我们能详细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无疑对把握诗的主旨是极其重要的。就拿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道教对盛唐社会的影响,从盛唐诗人的创作思想、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等层面进行分析,论述盛唐山水隐逸诗人从道家得到的理念支撑与精神追求,以及在道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盛唐山水隐逸诗所表现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和奇特非凡的想象以及诗人诗心的真性与自然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相对于他的文学而言,其开创的隐逸模式、高洁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处事态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唐代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和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以期展现不同时代、统治者、文体中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透视两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迎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63-65,113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道教对盛唐社会的影响,从盛唐诗人的创作思想、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等层面进行分析,论述盛唐山水隐逸诗人从道家得到的理念支撑与精神追求,以及在道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盛唐山水隐逸诗所表现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和奇特非凡的想象以及诗人诗心的真性与自然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两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这种选择,然而他们的隐逸却又截然不同,王维是亦官亦隐,孟浩然是终身隐逸。这与诗人的个性及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王维性情温和,孟浩然则性格倔强;王维多才多艺,孟浩然则较单一,因此有更多的人欣赏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