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学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生态素养的重要环节。实施中学生态文明教育,要构建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为先导,以领导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评估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各组成要素的功能,使之协调运作,构建中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和丰富的教育价值,是达成全面教育目的之综合性教育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能全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教育"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其深度沉浸体验、具身社交网络、群体自由创造、社会生态文明以及虚实融生共在等特征为构建虚实融生的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新可能。教育元宇宙为教育新基建建设提供了新方向,为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支持,为学习过程提供了新场域。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以及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加持下,教育元宇宙将会构建成以资源生态、社会交往、探究学习和评价系统等为核心的智慧学习空间,形成虚实融生和跨界探索的学习模式,最终实现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核心的教育元宇宙与星际文明共在的未来教育形态。教育元宇宙将会在泛在可验证的智慧学习、深度沉浸的体验性学习、跨时空的深度协作发现式学习以及虚实融生的协同知识生成学习等方面对现有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元宇宙的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通用技术标准、构建研发共同体、探索教育元宇宙教育模式以及规避"缸中之脑"风险。  相似文献   

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开展工作。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而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则系于教师身上。因此,在提高教师的素质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争创文明年级组为载体,以师德教育为核心 ,评比促建设、活动树典型、典型带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管理和激励的机制中,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一、抓好文明年级组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 ,而在高素质的内涵中,精…  相似文献   

5.
《大学一解》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习观来表征诞生于西方的大学精神之所在,“明明德”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的本体精神,反映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的本质特征。“新民”则是大学的派生功能,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表明大学作为文明的制高点应该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而求得社会和谐是大学的目标功能,是大学的灵魂。通识教育是实现所有教育功能和表现大学精神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的大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却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提升到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其背后付出的生态环境的代价,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社会的深刻关注。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符合了生态哲学观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即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进社会文明的进补。而今,要牢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和战略高度,要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改变部分劳动者固有的尤其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和生活舒适的价值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希望之才,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层次、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相对优秀的群体,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使其向其辐射群体正向传递生态文明价值观则尤为重要。而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但其开展更是刻不容缓。基于这一矛盾,笔者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特点及其必要性,分析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体系构建和实践路径,着重指出高校应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将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并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构建、实施、发展、推进和评估中以生态哲学为前提和指导思想,确保其正确的价值地位、实践意义和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宣传者,事关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生态素质,使之有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于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教育”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文明条件下,教育必然产生从工业化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信息化教育就是新教育,它的本质是为学习服务。新教育确立了教育的买方市场,即要从“以教定学”,变成“以学择教”。新教育将用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教师角色、学生发展和自身的功能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主体观也先后形成了"奴化"、"器化"和"人化"3种形态。通过对此3种教育主体观的阐述,得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已走向了尽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人的教育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宣传者,事关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在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生态素质,使之有强烈的生态环境自觉保护意识,这对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知识生产特征和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生态文明教育价值及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研究及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和路径研究。对研究热点深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深化及研究对策和路径需注重实效性。立足于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深入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绿色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即向人们传播、灌输生态文明知识,培养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敬畏之情,帮助人们树立坚决履行生态义务的道德信念和责任感,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生态理想和生态意志,将生态思想意识转化为人们的主观行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问题,是以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完整学科理论体系为题中之义,以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生态危机为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以生态哲学的导向价值、生态伦理的规范价值、生态力量的整合价值、"生态人"的塑造价值为主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基本路径,因此需要构建起大学生生态文明生态教育的创新机制、实践机制、环境育人机制和评估机制等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数学教育全盘接受了古希腊的数学理性文明,从徐光启到傅种孙,再到姜伯驹,形成了自己的崇尚理性的数学教育传统。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曾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盛极一时,但是中国数学教育对之敬而远之。直到今天,中国数学教育仍然拒绝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人类克服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必然选择,教育和宣传低碳经济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使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完善需要低碳经济的基础之维,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文明模式的转变。研究他们之间的理论衔接,是学术上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徐茜  龚正华 《中国德育》2023,(23):43-47
生态文明教育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之际,需要厘清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明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对新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的育人体系,筑牢生态育人根基;强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主力保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创新融合与驱动模式,助力角色联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为思路,对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借鉴和支撑,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赋     
伟乎大哉,教育!开天辟地,人类步入文明社会,读书不可一朝废于天下,学校不可一日缺于州邑,教师不可一时少于教坛。放眼世界,何来人才辈出,社会繁荣,文明相传?教育乃社会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也。教育兴则人才盛,人才盛则百业旺。教育之功大焉!教育大计,重在教师。古往今来,代代教师胸怀天下矢志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