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 ,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 ,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 ,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 ,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 ,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 ,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好的小说中,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好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的非个人化叙述。好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音乐和绘画的元素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这一切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得到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非人格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非人格化”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实验 ,论证了伍尔夫以全新的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 ,对意识流理论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英国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作品<海浪>中的具体应用,论证了伍尔夫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有着将小说建树成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理想,对这种理想的执著追求突出表现在其意识流小说对整体性的建构之中。从《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可以发现一种对整体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美、越来越艺术化的追求轨迹。值得称道的是,这种整体意义的追寻是作家以形式承载意义、用形式本身传达意义的努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文学先锋作家,其代表作《到灯塔去》是一部独特的意识流小说,其艺术魅力表现在“有意味的形式”、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对照和两条行文线索并置三个方面,也体现出伍尔夫对和谐与平衡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她用全部生命作为体验,不断标新立异,探索和革新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吸收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利用各个人物共同拥有的回忆片断来作为疏离的个体与时刻之间的无形连接,从而完美地呈现出了她所强调的个人意识的“发光的套子”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16.
人的异化感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所传达的一个基本主题。著名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她第一篇开始悖离传统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中,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一主题,为她以后更加成熟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文章对《邱园记事》中的这一主题进行了探析以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思想,指出该状态是所有作家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经历有助于增加对另一性的认识;忘却性别、抛弃意识同样可以达到摆脱性别角色束缚的目的,帮助作家迈向双性同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尼采笔下酒神颂歌式的作家,她将音乐和诗的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中,体现了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完美结合。悲剧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诞生了。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注社会。致力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探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探索颇具特色,发人深省。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体现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和对不朽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实现了作家的“精神主义”和“诗化小说”的创作理论.它以一种诗化的语言抒写了人物的内在心境,使作者的生命悲观意识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一种对于生命的悲哀思索在自然优雅的状态中得以抒发,让读者在看似低落的心境中体验到心灵世界的神奇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