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提出“法天贵真”的审美思想,李白受庄子的影响,在诗歌上提出“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审美观,对庄子的审美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李白主张清真朴素,反对雕饰造作,但与庄子美学思想表现方式不同。苏轼在庄子“法天贵真”、“以天合天”思想的启发下,创建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自然”说。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及生活经历等不同,他们虽都学习庄子,但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情趣还是有差异。苏轼在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里,兼之终生为宦的经历使他努力寻求超脱,体现在诗文中就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为李白诗歌向民歌的借鉴作出很好的铺垫。在李白的诗歌体裁中,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是李白学习民歌的典型代表。李白在学习民歌长处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形成其诗歌"清真"、"自然"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李白对道家、道教的思想有着深刻地理解和全面地继承。他诗歌所表现出的崇尚自然之美、以大为美、高蹈绝尘的出世思想、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皆来自于他对道家、道教美学思想接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李白的诗歌创作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白及其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李白诗作中数量较多的女性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具有:表现提倡清真自然和复古的美学主张、表达人生幽愤和理想追求的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6.
在李白的理想图式中,“功成”的一面有着心系社稷的执著追求,“身退”的一面有着亲和自然的宇宙意识.屈原式的执着追求和庄子式的宇宙意识确实不易融合,对李白来说真可谓艰难的选择.但是李白还是选择了,尽管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在功未成而身亦未退的煎熬和悲愤中终了一生,而他“并庄屈以为心”的文化人格精神及其用文化人格精神铸就的诗文却是日月高悬、朗照乾坤的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7.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8.
文律观并不是谈文章自身的特殊规律。而是讲文章写作的美学原则,我们之所以称其“文律”,是沿用章学诚自己的说法,他说:“仆持文律,不外清真二字”《文史通文》内篇《与邵二云》,以下凡引自《文史通文》者。只注篇名)。所谓“清真”并不是李白等诗人所标举的“清新自然”的风格,而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写作提出的美学要求。分而言之,“清”是从形式上说的,所谓“清则就文而论”(《章氏遗书》外编《信摭》),“真”是从内容上说的,所谓“真则不求于文,求于为文之旨,所谓言之有物,非苟为文是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李白诗作中数量较多的女性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具有:表现提倡清真自然和复古的美学主张、表达人生幽愤和理想追求的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世界观与老子哲学,李白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老子由天道自然进而推论人道和社会,提出了功成身退的政治观和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这一切,李白都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不以哲人的面目出现。老子美学是由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引伸出来的,而“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就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根据这个特性,不难看出,老子美学本质上是指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一切美和艺术现象。李白的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心心相印,如大美,自然美,无言美,阴性美。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富独创性和艺术技巧的代表作。他在山水游记中生动地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美,但作为一个年青时即有“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的文人,他在对尽善尽美的自然描绘中始终没有迷失自己的目标,而是将大自然作为复苏心灵的疗养地,以便更有力量来承受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样他笔下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客观自然的再现,而是自然与人格的高度溶合,是崇高人格的象征。本文试图通过他山水游记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美、悲剧美来探讨一下他游记所存在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3.
论周敦颐美学思想陈水根周敦颐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自然美,道德人格美,音乐美学,文学美学的思想。关于他的自然美的思想。周敦颐主张以自然的勃勃到机为美。他对于自然生长的花草很喜欢,喜欢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他窗前的草不除掉,任其生长,有人间他这是...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15.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人格伦理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蕴着美学的精神,彰显出卢梭的人格之美.卢梭的“人格美”思想以良心论和自由人格为核心概念,前者为逻辑起点,后者为终极目标.这一思想推动了人学研究的发展,增进了人类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梳理,概括了“自然说”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不少当时的文人雅客加入了“任自然”的美学意识潮流之中,并最终达到对人格美的崇尚。  相似文献   

20.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