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写的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小职员妻子——玛蒂尔德借了一串“珍贵”的项链去舞会上出风头,丢了项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不知道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吗熊木舟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这样一种传统观点:一方面承认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醉心奢华、追求虚荣的悲剧,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并说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虚荣心;一方面却说小说的作者“并未能指...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4.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5.
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项链》这篇小说精巧的构思。玛蒂尔德终于有了这么一次机会 ,她花去丈夫的四万法郎积蓄 ,做了一套漂亮的衣服 ,又借了一串华丽的钻石项链 ,晚会上她又出尽了风头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果故事到此 ,并没有丢项链 ,玛蒂尔德又回到原来的生活 ,终其一生 ,同学们认为如何 ?(讨论 ,情形热烈 )生甲 :那就只是一个平常的故事 ,情节无波折 ,读来平淡无味。生乙 :如此 ,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就不能充分表现出来。生丙 :那样 ,主题不深入 ,讽刺性不强。师小结 :所以丢项链是情节发展之必然 ,又是人物性格使然 ,此为作…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项链》,是一篇深得学生喜爱的小说,通过教学,学生对爱慕虚荣、贪图奢华的危害性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有很多学生,总是片面地认为,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奢华,但如果项链没有丢失,悲剧就不会发生。他  相似文献   

7.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有很多阐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作者对玛蒂尔德是讽刺和嘲笑的态度。而我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小说中有一些情节似乎让我们觉得马蒂尔德是虚荣的,正如她参加舞会前的刻意精心修饰,她为自己生活的寒酸和居室的简陋而痛苦不堪等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看似虚荣,笔者认为其实是外在的,这些东西向我们呈现的应是她的内在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时玛蒂尔德如果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可能她只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在新课标的解读中又有了新意。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讽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她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一夜风光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开始自己踏实并勇敢地好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11.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伊·德·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项链》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一心追求高雅奢华,为参加舞会借项链,不慎丢失,为赔项链,跌进了穷苦的深渊,十年之后还清债务,发现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项链原来是假的。玛蒂尔德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她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忍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核心所在。但是,多年来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女主人公的形象呢?笔者通过一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示范课,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中,对这个多层面、多元化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在讨论中,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说道:玛蒂尔德不应该有挤进上流社会的梦想,是虚荣毁了她的一生。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嫁给的又是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这对她…  相似文献   

13.
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项链>主题的探讨,前人之述备矣.但阅读在继续,思考也在继续.不管是批判虚荣说,还是肯定诚实说;也不管是从中看到一个"假"字,看到虚荣和欲望,看到虚幻与真实,还是从中读出人生的变幻无常,读出人生的选择与变化,读出人生的得与失,对于玛蒂尔德"一朝丢项链,十年辛勤苦"的命运,人们多是从个人道德和社会形态中局部地去认识人物.如果我们高屋建瓴地来俯视<项链>,那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篇小说其实是在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解读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刘新爱 《现代语文》2006,(9):120-121
日本经济学家三木清有句名言:虚荣心首先以社会为对象,名誉心则首先以自身为对象。与虚荣心针对社会相比,名誉心则是对自身品格的认识。这句名言让我不由想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以前学习这篇小说受老师的影响,总觉得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而厌恶她,后来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增长,对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强烈虚荣心的女人,更是一个有高贵名誉心的女人。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理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有人说若她如实相告不就能免去苦难了吗?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6.
小说《项链》开头有一句这样的话:“她(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里并没有其他人,突兀地着一“也”字,很值得玩味。其一,强调玛蒂尔德的美,在全篇中有重要地位。把美貌当成资本,正是以美色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玛蒂尔德天生丽质,具备了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便梦想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但由于命运的差错,客观现实的冷酷与主观梦想的奢望形成较大的反差。正是爱慕虚荣的狂热心理,导致了她舞会的一时欢乐换来十年辛酸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通常,我们读《项链》时,总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嘲笑因追慕荣华而陷入困境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其实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她,我们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优点。对这个人物,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同情,而不单单是讥讽。首先,让我们关注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配角人物: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这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们是“促使玛蒂尔德最终走向悲剧深渊的关键角色,对玛蒂尔德整个悲剧命运的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刻画了生活环境,为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提供了活动的背景。路瓦栽先生也同样爱慕虚荣。晚会的…  相似文献   

18.
《项链》结构艺术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极度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处境的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的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能给世人深刻的启示,这一形象也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0.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