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篇文章中作者悲喜交融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思想。本文通过对《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对这篇文章反映出的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之间,尤其喜欢借水月抒发感情,阐释哲理,比如王维、李白等,他们都钟情于水月,苏轼也不例外。《赤壁赋》中有很多与"水月"有关的优美文句,而这些句子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心路历程:山水之乐并未消解苏轼内心深处的人生之悲,而赤壁的水月最终让他走向旷达。  相似文献   

3.
张兰花 《文教资料》2005,(18):58-59
苏轼《前赤壁赋》中箫的描写具有以箫生波,由乐转悲,吐露壮志难酬的幽怨;以箫生情,飘逸灵动,营造悲美的画境;以箫为媒,走进内心,开启抒发哲理的序曲等三方面的独特功效,由此探知苏轼在文学中用箫意象释理抒怀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引申、阐发的哲理进行阐释.以老、庄哲学的有关基本观点为依据,提出有三种兼容并蓄的说法,可以说成“变与不变”和物与我皆无尽”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正《赤壁赋》似乎是超脱的,或许是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种常人的哀乐悲喜情绪,往往使人易于亲近。师:同学们,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找到苏轼的"悲"?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悲风,这就是悲。  相似文献   

6.
苏轼因其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人称道。中学教材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作为范文,这绝非偶然。一词一赋,均选材赤壁。词中,苏轼将赤壁之景写得如此奇特壮丽:乱石空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周瑜是如此英雄:先有“小乔初嫁”,再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赋中,亦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然而,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并不雷同。词以豪迈开头,奔放之余悲己之情作尾,赋虽怡情山水之乐开头,后由悲而喜。文中的思想感情变化并非作…  相似文献   

7.
苏轼《赤壁赋》写秋夜泛舟赤壁,经历了由乐变悲再由悲变喜的发展过程,思想也经历了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很好地把抒情、写景、说理结合起来,是感性知情相契合的最好表达。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但被贬黄州的苏轼对赤壁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他在赤壁下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为世人留下珍贵遗迹。从诗词中可以发现,苏轼因人生苦短而失意彷徨,在赤壁中饮酒作诗,在赤壁这一意象中寄托了超然物外、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 ,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情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 ,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 ,也是不少艺术家孜孜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乐铄 《语文知识》2008,(3):25-2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皆多兼具悲喜二性,但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小,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大。两大古剧的悲喜性质尤其有明显差异,古希腊戏剧里的“悲”主严肃赞颂,“喜”主滑稽讽刺.富民主气质和思想教育性;而中国戏曲里的悲喜皆甚为本色,是对世俗人生哀怨欣喜更直接具体的反映。同为杰出戏剧文化遗产的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多所区别,明显是戏剧的不同类型,那种认中国戏曲里多有悲剧。并将中国戏曲比拟分列为“悲剧”与“喜剧”。其实是戏剧文类比较方面的含混与偏误,反映的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东渐中崇尚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这一思维在后来许多年文化研究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12.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等叙事艺术都离不开悲喜变幻这一人世常情,悲喜变幻构成叙事的感氛围与心理节奏,以喜写悲更见悲,乐极生悲是艺术叙事的常用之法,也是不少艺术家孜孜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在蒲圻县赤壁乡,相传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于此,也叫“武赤壁”;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苏轼等文学大家在此写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而闻名,也叫“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相似文献   

14.
《前赤壁赋》反映了苏轼一段伟大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的一种超越与升华。本文拟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研读这篇文章,一是从地名赤壁的美丽误解可领悟苏轼的建功情结,二是从"主客问答"的行文手法可感受到苏轼的双重情感,三是从文章物事的叙述转换可分析出苏轼的情感超脱。  相似文献   

15.
王进 《新疆教育》2013,(16):133-133
在新教本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他们的情感是否又一致,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6.
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作者苏轼是北宋中叶的文坛巨擘,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也是佼佼者。继欧阳修之后,苏轼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苏轼的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抒情咏物之间,又每每表现出傲岸不驯,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就是作家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初游赤壁之后所写的第一篇赋。江汉之间,以赤壁取名者有三处,苏轼所游的是赤壁矶,并非周  相似文献   

17.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国家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的诏令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使思过而自新焉”。这对满腹经纶、立志“兼济天下”的苏轼来说,不啻一种更沉重的打击。传说黄州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四册读本。笔者拟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感情做些探究,以期…  相似文献   

18.
武增明 《现代语文》2002,(10):42-42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中“物”是无尽的还比较好理解,而“我”为什么也是无尽的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毕竟不同于大江的无穷无尽、月亮的盈虚交替。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入手。  相似文献   

19.
孙长林 《文教资料》2005,(31):128-129
在众多的描绘秋的古典诗词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同样是秋,何来悲喜之别呢?其实,秋作为客观的存在之所以有悲喜之情,皆缘于诗人的悲喜之情。因此,秋只是成了诗人情感的外现。所以说,秋风秋雨总关情。下面,我们从“秋之悲”和“秋之喜”两大方面具体来感受秋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秋之悲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羁旅之思: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  相似文献   

20.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七月十六,他第一次泛舟赤壁.因这次夜游赤壁,便有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名文<赤壁赋>.<赤壁赋>成了我们认识苏轼的一个窗口,而"客有吹洞箫者"之"客"也成了解读苏轼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