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多年旅游发展,已经造成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资源一定程度破坏。九华山佛教传统具有大爱奉献的和谐精神。依据佛教和谐思想,开发诸如“信使导游佛山行”、“灵山大佛快乐游”、“森林生态旅游”等人文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3.
缅甸历史名著《琉璃宫史》,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印度婆罗门教文献和大乘汉文佛教文献中,均记载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的血缘关系问题。早期典籍一致认为罗摩属于甘蔗族后裔,但还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也许是晚出的文献认为释迦族也属于甘蔗族系。这样,同是甘蔗族的后裔,释迦牟尼和罗摩自然就有血缘上的关系,罗摩就成了释迦牟尼的远祖之一。1.大乘佛教文献对佛陀出生于甘蔗族的记载很明确,但似乎还没有与罗摩直接挂上钩。2.南传佛教文献对释迦牟尼与罗摩有血缘关系的记载较明确,其记载并非全不可信。3.印度往世书文献将释迦族列为甘蔗族后裔。显然,罗摩为释迦牟尼远祖的结论,是有充足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研究》采用“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视角,对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的特殊用法、历史来源和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弥补了中古佛教文献副词研究的不足,做到了材料与视角有“广度”、研究对象有“精度”、理论阐释有“深度”。  相似文献   

5.
隐居九华山的名士既有费冠卿、王季文等弃官而隐者,也有如杜荀鹤等隐而为官者,还有张乔、许裳等因战争结束官场生活而隐者。隐居生活丰富了这些知识分子的艺术情感,隐士们在隐逸中创作的灿烂艺术又使得九华山更具丰厚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自从金地藏(来华求法的韩国王子金乔觉)在此驻锡修成菩萨肉身,据文字记载,一千多年来九华山已发现13尊和尚肉身,近十年来就先后发现了三尊.但1999年元月2日开缸的仁义尼姑肉身却是我国佛教史上所仅见的.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虽以佛教著称于世,但道教先于佛教兴于九华山,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自身发展历程,后在佛道斗争中九华山道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都是因佛教而扬名的旅游胜地。佛教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两汉交替时逐渐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夜里梦见一个神人,身...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从九华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建筑特色、特殊装具、制成材料、保护措施等方面分析探讨九华山大量珍贵佛教档案历经千百年仍保存完好的原因,提出今后保护九华山佛教档案的思路,对保护九华佛教档案有重要的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