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冈·碧桂玏是塞内加尔当代特立独行且颇受争议的女小说家.她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到欧洲求学时的种种经历与心理体验,她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并对之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她深情缅怀非洲文化传统,并最终回归到塞内加尔,无原则地拥抱非洲文化和传统,认为在这里才找到了她的心灵安顿之所和文化之根.不过,作者也对日益"去圣化"的非洲传统表现出很大的困惑,认为这是西方殖民文化入侵的结果.她还审视了非洲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总之,她对西方文化和非洲文化的认识都显得矛盾而混乱,也正是这种矛盾和混乱才使她的小说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多丽丝·莱辛的自传《切肤之旅》(Under My Skin)为基础,分析了英帝国在殖民过程中,进行的文化入侵。非洲关于植物、动物的用语,为英语所吸纳,体现出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性。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在非洲的使用,证明了符号互动理论:洋泾浜式、南非式英语的符号输入,被统治者赋予反过来控制非洲当地人的某种意义。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称谓,是压迫与剥削思想的内化。殖民地的教育与教化机构,学校和修道院,让非洲受众从思想上形成某种思维模式,以便为统治者利用。但当信息来源、教育媒介遭到质疑时,受众会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反抗。  相似文献   

3.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其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的传统文化及其与殖民时期外来文化的碰撞。《瓦解》作为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以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灿烂丰富的伊博族文化以及在白人殖民者入侵后氏族生活逐渐没落的场景。在该小说中,阿契贝作为了一个站在非洲的立场上的内部书写者,通过对伊博族独特风俗、宗教信仰等的描写,打破了以往西方作家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非洲文明。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走向现代——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四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7,17(2):38-41,32
索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瓦解》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尼日利亚四部曲的第一部,其中主人公奥康科深受父权社会的影响,一生致力于做一个男子汉,避免成为像他的父亲那样软弱如女人的人。阿契贝以奥康科的一生为线索,穿插白人文化入侵,描述了非洲部落父权文化重度受创甚至瓦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唐英姿 《考试周刊》2011,(45):13-14
阿切比在《崩溃》中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殖民文化客观描写的成就值得关注,该小说人性化地刻画了主人公,详尽地描写了父子关系,并反映了非洲文化在殖民文化的渗透中崩溃的真实原因。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回避了对非洲本土文化的美化,对非洲文化和殖民文化均采取了客观的态度,也表现出殖民主义的到来给非洲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素因卡是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生活在欧洲文化向非洲文化急骤渗透的年代。处在非欧文化碰撞中的索因卡,以诗化的形式对于非洲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文化碰撞中的尼日利亚的现实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继承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承受了可融入非洲文化之中的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非洲现代戏剧和小说。对此,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索因卡的作品,进行了较具体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矛盾心理和模仿行为理论,对非洲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小说《一粒麦种》进行解读,试图分析文本中强势文化入侵弱势文化后,弱势文化属民通过最初的抵制、随之产生的矛盾心理和模仿行为,以及模仿变异后使之成为颠覆强势文化的有力手段,从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新兴国家。  相似文献   

9.
《神箭》是尼日利亚作家齐诺瓦·阿切比"尼日利亚四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继续了《崩溃》的主题,"一切都崩溃了,价值已再难持守,世界上到处弥漫着混乱",它以冷静的笔触描写了白人传教士在非洲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其在非洲土著内部制造矛盾的手法以及武力镇压的过程,以此来展现英国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社会现实,并揭示出传统文化和民族英雄在殖民文化的入侵中分崩离析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在非洲只有区区两次游历的经历,而且主要为了满足探险和狩猎的欲望,但创作冲动非常强烈的海明威注意吸收所接触的非洲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尤其是非洲的谚语、传说、风土人情直接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催生了两个著名的非洲题材短篇小说和一部游记。因此,把非洲文化与他的非洲题材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深入其相关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巴西作为一个民族大熔炉,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移民。在巴西,非裔巴西人占大多数,在49%以上,这些不同的移民文化对巴西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今的非裔巴西文化也受到了葡萄牙和土著文化的冲击。提供给新一代巴西人的非裔巴西文化主要体现在音乐、宗教和饮食方面,它们仍带有浓厚的非洲风情。  相似文献   

13.
人物发生"位移"是艾丽斯.沃克非洲三部曲中的一种重要现象。通过对非洲部落位移的描写,沃克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逐步侵占非洲部落的过程;通过消极抵抗的位移者的悲剧,沃克暗指了殖民地民族文化的真正出路。沃克并没有盲目认同非洲文化传统的全部,而是对非洲文化陋习进行批判,表现出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杨麟 《华章》2011,(22)
早在西方殖民主义打乱了黑非洲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前,非洲部族社会就已经有了初级的民主意识."意见一致"和"大树下的民"作为黑非洲各个部落共有的文化传统,在如今的非洲政治生活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非洲国家受到民主浪潮的影响,尝试对各自国家进行改造,但成果甚微,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将离不开"民主"在非洲政治生活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洲人认为一个人的姓名是他的生活意义和灵魂归属所在。基于非洲文化赋予黑人名字的重大意义,莫尼森笔下的人物姓名或反映他们的身份、性格,或讽刺地体现他们在白人主流文化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阐述莫尼森笔下受非洲文化影响的两个对立式命名模式,为读者赏析莫尼森文学作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将非洲法语国家文化导入法语课堂已成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法语人才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文化教学将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尝试。以"高级法语"课程为载体,从进行非洲法语国家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非洲法语国家文化教学的模式设计以及其对法语专业教师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法语教学改革,适应当前时代与社会对法语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乌干达当代文学之源,奥克特·普比泰克拥有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他不仅通过双语创作弘扬了阿乔利传统文化的意涵,也站在辩证客观的立场探讨了文化冲突下非洲文明的出路。自幼时起,普比泰克便对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正式开启创作生涯之后更是兼具跨界思维和辩证视角,关注了人类学和非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为乌干达文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终其一生,普比泰克通过一部部饱含强烈文化思辨意识的文学作品证明了后殖民时代下非洲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非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重大变迁发生于公元7-16世纪,这是非洲本土习惯法首次遭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巨大冲击。伊斯兰教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了一种以前者为主,以后者为辅的新的法律文化构架,从而对非洲法律文化的的整体变迁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着重探讨非洲法律文化第一次变迁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重要意象——树,长期以来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莫里森借助这一意象关注了非洲文化在美国这一异文化环境中的命运,使得黑人文化在奴隶制下的创伤、黑人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黑人文化对黑人子民的召唤和黑人对非洲文化的向往与回归都在树这一意象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英国曾遭受过罗马人、北欧海盗和诺曼人的入侵,这些入侵者在劫掠财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留在了不列颠岛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异族的语言和文化逐渐渗入进英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了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基于此,详细分析了外来入侵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