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告别记者     
梁衡 《传媒》2000,(10):47
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正在黄河壶口瀑布现场采访,一个电话由北京打到地区、县里,调我回京。我知道记者生涯要结束了。 其实这几年我就有这种预感。记者是年轻人的行当。我二十五岁开始当记者,一直在基层记者站,干到四十一岁。后几年我明显觉得老了,记者的生命像运动员的生  相似文献   

2.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3.
广播记者如何提高新闻质量、搞好新闻报道,直接关系到广播的发展。作为一名广播记者,我觉得要搞好新闻报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5.
过去,很多地方、单位希望记者表扬成绩、正面报道,而与记者拉关系。近10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在中国社会逐渐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些记者利用舆论监督威胁采访对象,以此拉广告甚至索要钱物的事情,也有所耳闻。由于新闻媒体与转型时期的国家利益、社会公正相关,因而,做记者我觉得很重要的检验,就是职业良知和职业良心。1998年,我曾采写了一个举报腐败案件的人物,这篇作品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当时,在反腐败战线的办案人员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中纪委常委,后来成为副书记的刘丽英(老百姓称其为“女包公”)曾对办案人员说,你们工作在一条特…  相似文献   

6.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7.
夏雄 《新闻天地》2008,(11):14-14
在入职之前,我曾投考某校新闻学研究生,并通过邮件向该校导师李希光自荐。他回问我一个问题:研究生毕业后,如果让你自由选择职业,你是做报纸记者还是做国家机关公务员,哪种职业会让你更有自豪感?我的回答是,做记者比做公务员更让我觉得尊荣。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对我的回答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我们记者除了要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外,还应该到后进地区、后进单位去看看,这对记者开阔视野,研究问题,提高工作水平,搞好报道,大有好处。最近,我在一些省份跑了一些后进地区,那里很少有记者去,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很欢迎记者去。  相似文献   

9.
《记者观察》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回顾1999年国际形势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觉得这篇文章不好写。过去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既不像乐观主义者曾展望的那样喜人,也不像悲观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令人沮丧。1999年国际形势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吉安电视台一名记者,最近,在一些乡村采访,部分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些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他们见到这样的记者老早就会躲开,也更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记者听.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这样的记者看起来就像是老熟人,觉得很贴心.  相似文献   

11.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2.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卢新宁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我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表达一个普通记者的敬意和祝福。7年前,当我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人民日报记者时,曾有人不无羡慕地对我说:恭喜你,你站到了中国新闻界的顶峰,这使当时的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如...  相似文献   

13.
阮海儿的体会文章《称砣虽小压千斤》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当晚报记者,常写“豆腐干”新闻,从写大一点文章到写“豆腐干”,曾几度脸红,怕被人家骂“没出息”。可是几年下来,骂声没听多少,对《扬子晚报》的赞扬声倒听了不少,其中也包括读者对“豆腐干”新闻的好评。渐渐地,不但不脸红,反而越写越觉得有滋有味,越  相似文献   

14.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15.
以心感悟     
我本是学农业技术的,谁知毕业后阴差阳错地干了9年记者工作。从前,看人家记者满风光的,自己当上了记者,却觉得真是难。但,总是接触、了解,反映新的事物和新的人,久而久之,也从其中尝出些甜味了。 第一次出远差,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到北大荒采访。刚到目的地,我就因气候不适住进了医院。同病房还有一位老同志,相处几天,我们成了朋友。有一天他突然高兴地买来两只烧鸡,一定请我到他家中作客。原来他所谓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了。负责平反错案的同志告诉我他的简单经历。他解放初期曾在北京某警卫部队担任班长。有一天,一位成份不好的远房表哥生病找他要了几片药。这件事被人知道后,有人便让他交待是不是向阶级敌人出卖了军事情报。他被隔离审查后,反复解释总是过不了关,没有办法,他只好把自己的“罪行”写得非常严重。当他交待了“罪行”,感到轻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7.
除了少数不讲新闻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外,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都是将维护新闻真实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的。如果自己手上出现了假新闻,那是无比心痛的事。我认为,编辑记者要杜绝假新闻只有一条路可走:调查调查再调查,核实核实再核实。 我就曾与几篇假新闻正面交锋。我发现,这些失实新闻并非是编辑记者有意造假,更多的是调查不够深入造成的。 如有一篇报道,说某旅游胜地有很多票贩子。稿子写得有根有据,有点有面,编辑看了觉得好,就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即派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地  相似文献   

18.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9.
我觉得,对一名记者来说,特别是像我这样长期从事"三农"报道的战线记者来说,走基层是本分,就和农民种田一样天经地义。大量的新闻在基层,  相似文献   

20.
永远在路上     
奏着华彩乐章的2008铿锵走来,“永远在路上”,涌上心头。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路,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苦的路。有的记者只是被动地记录,但优秀的记者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兴趣与追求。新华社女记者朱玉说,工作是我心爱的玩具,我不觉得它苦,我觉得它好玩儿,工作让我十分快乐,“这工作就像一个变化万千的万花筒一样,不停地变出不同的样子,而我,则是那痴痴地被它迷住的小孩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