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报道中引进散文笔法,楔入散文技巧,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抉的写法。《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也曾说过“要认真研究文笔,培养个人的风格”之类的话。 随着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尤其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闻界同行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尝试,使散文式新闻这一新  相似文献   

2.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业在改革.新闻的写法也在创新。穆青同志在1982年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新闻散文化的形式,我们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近年来,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出现了“新新闻主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7.
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方向发展,如“新新闻主义”的出现及发展。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报道读起来很像散文,而又非散文,它要求所写的报道对象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8.
探讨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散文式新闻的写作方法,准确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互融合、渗透的特征。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有:"自由"是散文式新闻内在的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是散文式新闻最典型的外显审美特征;清新明快是散文风格和新闻特征相融合而产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提倡散文式新闻,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引起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重视。早在1963年,穆青同志就提出过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他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的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彻底解放思想,敢于创造,新闻写作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然而,这个关系到新闻改革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 ‘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一匹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一匹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  相似文献   

11.
博览     
「散文式新闻」的提法更准确徐占焜在《散文式新闻漫谈》一文中认为:「散文式新闻」较之「散文化新闻」提法更准确。它是指在新闻中要以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规律为主,运用散文笔法,增加散文色彩。运用散文的优势来克服僵化的新闻八股。它是有主有次的。而「散文化新闻」的提法则不够准确,「化」的意思一般解释为「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就容易理解为把新闻「转变」成散文,把新闻化成散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出其现实意义.观察身边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就不难发现,新闻界正悄然走出诸如"导语、背景、主体、结尾"之类的传统方式,努力探寻一条更加灵活、更有潜力的新闻写作路子.  相似文献   

13.
时代需要散文式的新闻一是新闻竞争的需要。80年代,是竞爭的年代。报纸、广播、电视在竞爭中显示出各自的优劣。广播以快取胜,先声夺人,但有稍纵即逝的弱点,发展了现场音响报道;电视以图像取胜,情景交融,但有时空局限的弱点,发展了新闻专题片;报纸以阅读方便取胜,翔实深刻,但存在时效缓慢的弱点,便发展新的写作形式,如深度报道、散文式新闻等,以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报道中引进散文笔法,己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相似文献   

15.
古人曾论作文“能废前法者乃为雄”。现今,新闻界正在提倡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形式发展。这种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新闻写作技法,为有志于革新的记者,从实际出发,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散文式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 1982年1月间,新华社穆青社长针对现在不少新闻报道象公文、总结报告这一现象而在一次谈话中提倡写散文式新闻。要求改革新闻报道,对长期以来旧的新闻概念“重新研究,重新认识”,鼓励和支持记者打破规格化,去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而“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这是符合我们时代的潮流,符合我们新闻改革的方向的。新闻文体的生命在于创新。新闻写作形式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7.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运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报道。这种新闻吸收了散文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年来,一  相似文献   

19.
散文式通讯,或者说用散文笔法写的通讯,是近几年新闻改革中颇为引入瞩目,且实践成果较丰厚的一个新闻品种。穆青同志是散文式通讯的积极倡导者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者。1982年1月17日他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谈话中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规格化,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西方)“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向散文的方向,向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写作中引用文学手法,似乎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多年前,新闻界前辈、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提出:我们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掏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许多前辈已作了大胆的尝试,写就了一篇篇名作。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