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100~101页.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从中发现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课能不能提前预习,一直存在争论。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执教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现将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后的课堂教学片断与思考整理出来与同行分享。【教材主题图一】用小棒摆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存在一定关系。教材意图从摆1、2、3……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3.
课题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操作内容】 1.摆图形片,边摆边数数;用小棒摆熟悉的图案。 2.摆图形片比大小;一一对应摆,比多少,摆小棒比长短。 3.摆学具,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10以内的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小棒首尾相连摆,或不同的图形片相间摆,边摆边说数序。 5.用学具操作说明“加上”、“减去”的意义,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0~101页。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亲自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每多摆出一个图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2.放手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摆小棒游戏。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拿出4根蓝色的小棒,你能用这4根蓝色的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生:能。师:好,开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都摆好了吗?(学生齐答)师:老师把同学们的作品收集起来了。想不想看一下?生:想。师:这是我们刚才摆的,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生:(齐)正方形。师:第二个呢?生:(齐)平行四边形。师:如果拿掉1根小棒呢?  相似文献   

6.
在一步应用题中,学生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两类应用题之前,应当运用教材中“小明和小红面对面摆小棒的插图”上好准备课,为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做好准备。准备课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实物,画一画图形,用表示数量关系的语言说一说所摆(画)实物、图形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含意。教学时,先从儿童已经掌握的“同样  相似文献   

7.
【课前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既然是探索课,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情境,教材提供了四组不同类型的小棒摆三角形,这四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3cm、4cm、5cm;23cm、3cm、5cm;32cm、3cm、5cm;41cm、3cm、5cm。显然,这个意图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等学习过程,探索发现用小棒摆图形中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运用。2.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唤醒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学习中唯一一个不见图形,却要对边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数学内容。教材安排旨在引导学生从摆小棒围三角形入手,逐步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据此探寻其中的规律,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进行了两次磨课,发现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忽略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做了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主导,分层次设置思考路  相似文献   

10.
【案例】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生1数)生2:我是用小棒摆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相交与不相交师:我手中有两枝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手松开,这两枝铅笔掉在地上后会形成哪些图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用小棒摆一摆。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案例】 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 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 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数位表”上摆“珠子”的操作活动.写出所摆的珠子表示的数.以便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课前我进行了学情调研。  相似文献   

15.
杨琴 《陕西教育》2009,(12):9-9
片段一:“摆12根小棒”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实践】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展开手掌,是小棒)数一数,有几根? 生:12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平面图形,谁还记得都有哪些吗?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师:大家会用小棒摆三角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在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应用题时,教材先安排了"准备题"的教学。 有两位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不 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不一样。 片断一:(每个学生先准备15根小棒) 师:(挂上卡片)按要求摆小棒,然后填空。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 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学生纷纷动手摆小棒,一会儿就摆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 行的几倍?  相似文献   

19.
一、在教学重难点处追问——画龙点睛 【案例】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片段。(探究45+30的计算方法时,有小朋友想到了摆小棒)  相似文献   

20.
一、激趣导入1.先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问 :你摆的是什么角 ?什么叫做锐角 ?什么叫做直角 ?钝角呢 ?(电脑出示 :)2.请同学们再用三根小棒随意摆一摆 ,看看能摆出哪些图形 ?同学们真聪明 ,摆出这么多种图形 !其中有一种是我们已认识的图形———三角形。 (板书 :三角形 )3.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板书重点问题 ,然后小结。)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和分类。[组织学生两次“摆小棒” ,不仅达到“温故引新”的目的 ,同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自主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