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元一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与前代相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更多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评论。由于陶渊明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明代出现了许多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戏剧作品。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近代以降,内忧外患,但人们对陶渊明的尊崇却不因此稍减。王国维认为,陶渊明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其出版于l923年的《陶渊明》一书,是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2.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研究     
主持人语:本期刊出陶渊明研究论文三篇。王立增《陶渊明诗文中的"观看"及其意义》借鉴西方的"凝视"理论,解释陶渊明诗文外景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两相融合。文章认为陶渊明对外面的风景无心观看,选择并聚焦于"旧居""林园""庭院""田园""白云""飞鸟"等日常生活景物,故能摆脱玄虚困境,在"观看"中混融了主客体意识,对自然产生认同感,并形塑了作为"农夫"的自我形象,从而在思想上转向"新自然说"。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陶诗确实写园林、居所等日常景物较多,但这种看法也不太准确。其实陶诗对大自然的景物同样是"凝视"的。例如《时运》《和郭主簿》《游斜川》,陶诗并不仅仅"凝视"日常田园,也"凝视"阔大的山水景物。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构建了完整的诗歌评论体系,他是根据自己及同时代的文学观念和诗学理想评价了120多位诗人的风格特色,其中陶渊明居于中品。对陶渊明的评价主要体现了陶诗的继承源流、个性特征,并对陶诗做了流派的总体评价,这些对帮助后人理解陶诗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华 《考试周刊》2010,(32):28-29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都以平淡、静谧为主要风格,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王诗与世俗生活有较大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怀,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朴素,亲切可爱,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认同;艺术表现上王诗更注重形式美,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四言诗内容集中,主要表现其家庭、田园生活及对人生和时运的思考,其艺术特色表现为流畅自然的句式,生动新鲜的语言,情、景、理的高度统一和对偶的精妙。在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上,陶诗是对诗经体的学习、继承、综合与发展,代表了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从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来看,两人都善用比兴,但嵇诗峻切清远,陶诗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9.
<诗品>评陶诗"其源出于应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与时局相关;诗风质朴,语言浅显;部分诗作喜好用典.陶诗风格多样,质直与风华清靡并存,以简洁明净的文体、含蓄委婉的语言,抒发真率古朴的胸臆.陶诗与六朝主流诗风相距较远,不被重视也是形势使然.<诗品>置陶渊明于中品,并无刻意贬低之意.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与田园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渊明诗朴素淡雅,谢灵运诗华丽雕琢;陶诗语言清如水,谢诗丽如虹;陶渊明以无为的心态在写实,谢灵运则以激荡的心情在排遣.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论者多以“平淡”论陶诗,自然也不错。但仅以“平淡”概之,似乎失之偏颇,“平淡”主要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平淡的根源和实质在于“真”。明人黄文焕就不同意“以平淡概陶”。关于陶诗之真,不少人在其论著中也涉及到了,但仍嫌不够系统,且分析缺乏层次性,未能说透。本文拟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陶本人的性格特点揭示其诗真的原因,进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陶渊明诗歌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也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陶诗对后世影响深巨,许多著名诗人学陶仅得其一。《诗源辩体》关于陶诗的许多研究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抒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高中第六册编入此诗时,有“思考和练习”题说:“这……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作品,自叙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清静安适、淳朴自然的生活的情景。……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我们该怎样认识?”引导中学生认识陶诗,自然宜简不宜繁。但我却要说得远一点,从文学史上几家的论评来看看这首陶诗。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一书中,陶渊明是未被言说的"缺席者",众多学者对此多有讨论。陶诗风格与晋宋文风的巨大反差被认为是此一时期陶诗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然而朴素简淡的诗歌风格在刘勰眼中未必就不可取,刘勰的"自然"与陶诗之"自然"自有内在相通之处。陶、刘二人在某种意义上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9.
威廉&#183;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他们诗歌创作都有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准则,但他们自然观与宗教观在作品中却体现为质性自然与宗教式迷狂,以及融入自然与道法自然。这些特质使得两位田园诗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历来认为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闲适自然,和溺乎玄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意趣迥别。明代王廷斡在《靖节先生集跋》中说:“元亮远心旷度,气节不群,力振颓风,直超玄乘。”王士祯《古诗选》云:“过江而后,笃生渊明,卓绝先后,不可以时代拘塘矣。”今人游国恩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中更是断言:“(陶渊明的作品)在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当时,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那么,陶渊明的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是否确如是所言没有一点关系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客观环境上看,陶渊明生于东晋玄乘之风炽盛时代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从陶渊明的交游履历来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另外,在仔细分析陶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陶诗和玄学尤其是郭象的玄学思想是有深刻联系的,陶渊明不仅接受了郭象玄学思想,而且将此深化、融注为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