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文言文课文注释指瑕●贵州省龙里中学熊云一、注释过于简略《鸿门宴》(第二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课本原注:“左司马,官名。”如此注释并非有错,只是太简略了。“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职,而是军中管理事务、执...  相似文献   

2.
职高《语文》教材指瑕○宋金阁教材建设职业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结构科学,实用性强,是一套很有特色的好教材。为完善这套教材,现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瑕疵提示如下:第二册230页注释⑧“小心”应为“小人”。244页注释②“敞”应为“敝”。第四册70页...  相似文献   

3.
课本注释指瑕黑龙江省讷河二中牟世信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仍有几处注释不妥,指出如下:一、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蝉》一文的注释:“[墁]用砖或石块铺地面。”我认为这个注释违背文意,是错误的。阅读原文我们知道:蝉不是用砖或石块铺隧道,而是用身子里藏的一种粘液...  相似文献   

4.
《“吾社”究竟何所指》指瑕大同市北岳中学丰刘《“吾社”究竟何所指》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7期)有不妥之处,试为之指出。该文曰:“据《明史·张溥传》和明代陆世仪、眉史氏的《复社纪略》载。……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张溥首倡,建立了明末的...  相似文献   

5.
199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瑜中有瑕,笔者斗胆,写出求教:1题的正确答案是“A”。而“A”中的第三项是:冗 rǒng 长,文章、讲话芜杂而累赘。此项注音正确,而解释欠准确。冗:《辞源》注释①为“多余,闲散。”《简明古汉语词典》注释③是“多余,繁杂。”并对“冗长”作了“指语言或文章繁杂而累赘”的诠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文指瑕肥东陈集中学郭子训一、《榆钱饭》中一处用词错误。(丫姑)“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权上。”查阅《辞海》,“岔”字有三个义项:①指山脉分歧的地方,亦指道路分歧的地方。②事故;差错...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1997年第4期《韩石山给课文指瑕》一文认为,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应是“明明有水声,却看不见水流”之误。笔者对此实不  相似文献   

8.
"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则瑜者瑕"。近日抄见一文,南宋陆飞渊之作,为《象山先生集》所藏,看后深感学习之重要,叹不学之可悲。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夫,流  相似文献   

9.
指瑜为瑕的校记何其多──读点校本《礼记集解》札记之一吕友仁清人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清人注疏》中的一种。该书由沈啸寰、王星贤两位先生合作校点,1989年出版。年来笔者将此书粗读一过,一方面感到两位先生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没,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辞源》释义指瑕董德志《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79-3年版1-4册)面世以来,学人多有考订。笔者翻阅时也偶有所得,此仅就其释义方面略举数端,以求正于编者读者。【徵】第二册1090面单字释义:徵收。《左传·僖公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相似文献   

11.
“暇”与“辰”是两个形声字,同音不同义。”暇”义为闲。“无暇”表示没有空闲的时间。今成语“目不暇接”中“暇”义即指“空闲”;而“氏”义为玉上斑点。“无暇”表示玉上天斑点,玉纯。(四)11日报)1997年3月7日第十版(仙山访雪)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云海、薄雾、飞雪中的金项又岂只是仙山之巅的净土禅院,简直是一方圣洁无暇净化人‘C的琉璃世界。”我想,作者的本意是要表过雪中金顶禅院的圣洁纯洁,所以该用“圣洁无暇”,而用“圣洁无暇”则令读者不可思议。“暇”与“瑕”@杨桂容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登了丁大勇老师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指瑕》一文(以下称《指瑕》),读后得益匪浅,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但对其中五处指瑕,本人拜读再三实在难以苟同,现冒昧提出,与丁老师商榷,并将本册课本其他的两处瑕疵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4版)必修四《琵琶行并序》一文中,教材对“弦弦掩抑声声思”一句的注释为“指拔弦阻抑,音调幽咽,声透悲情。掩,按。抑,遏。思,悲。”笔者认为教材对“掩抑”的释义不妥。请看相关注释:谢思炜先生的《白居易诗集校注》认为掩抑即压抑,  相似文献   

15.
有幸得阅郭跃武老师的《琥珀指瑕》(以下简称《指瑕》)一文(95年2期《教师之友》),我深为郭老师的勤学及钻研精神所感动。但是,文中所述的观点愚以为是错误的。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探讨。《指瑕》一文以为《琥珀》“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说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证实“蜘蛛是‘结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编者曲解一些作品、“阅读提示”的某些谬误、一些注解失当和文字的讹错四个层面,对北京师范大学(2011.7)版《大学语文》再指瑕,以期引起相关者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P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三点:一.课本注释“岐路”为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是据“歧”字义而得的。二.查由中华书局出版、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P141页)原诗为“无为在歧路”。三.查朱…  相似文献   

19.
教材插图指瑕(来稿摘登)-、没有注意课文中强调的动词。第一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朱先生欣赏荷塘之前,“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186页插图中,朱先生那大衫却分明是穿上了的。其实,由于当时是乘凉,随意沿荷塘走走,因而大衫只须随意“披”...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采草药》(《梦溪笔谈》两则)一文中对“自从本说”的注释是:“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指上文的古法。”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第一,从字义上看,“自从本说”中“本”字应解为“木本”,可指草木的根、茎、种等。《辞海》中“本”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中有“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校卷曲而不中规矩”。《辞源》中也有类似说法。另外,这里的“说”,也不应注释为“说法”而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