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宇 《教书育人》2006,(12):74-75
一、改进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小学英语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真正的教学环境。而课堂是学生们把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足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新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如,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材更是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杨守芳 《学周刊C版》2014,(7):153-153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并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对此.我展开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允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教育教学之中,新观念、新理论给目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设地引导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张扬。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走入了课改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设置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梁浩贤 《中学文科》2007,(11):157-157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亲密的学习伙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何改变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象,如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我认为,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在当前全面实施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时刻,更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倡导尊重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梁秀春 《陕西教育》2010,(1):107-107
新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整个生命。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动中学习,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埘生物学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全面达成课程目标。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生物观察、生物实验、生物涮查、生物探究,生物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以活动促发展。“活动元”教学模式恰恰与这一要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也要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那么,在历史新课程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王立杰 《成才之路》2009,(31):75-75
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因此,教师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建新的教学范式,实现由传统教学范式向现代教学范式的转变。当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教学交往理论的发展和逐步整合,一种基于上述理论的现代教学范式——对话教学正在孕育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正在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授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教学范式的转变,是这次新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对话教学的特征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梅清 《教育艺术》2006,(12):64-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新思想积极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所得成了我们爱莫能助的痛。自主学习成了新课程时新包装下的惰性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应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沙彤 《吉林教育》2005,(3):36-36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戏剧教学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平台,拓宽了实践教学民主和主动学习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其基本途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地听讲.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实验方案;丰富科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贯彻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懂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融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目标设计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挖掘者,思维发展的体验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掌握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