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采访,写出的新闻报道其新闻价值却大有差异。可见,一篇新闻报道新闻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报道客体固有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记者主体素质的高低。在通常情况下,新闻事实并非都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常常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事实材料一般透明度高,记者在采访中容易把握住它的实质性内涵。而那些隐性事实材料往往比较错综复杂,其本质特点并不是一眼就看得清的。对于这些需要在较大范围加以分析比较,在较深层次上加以开掘提炼的事实材料,记者能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肯下苦功夫,对于新闻报道的成败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1987年,一场洪水使兰新铁路哈密路段遭到破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求新的创造性劳动,新闻采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传播新事实、报道新经验、探寻事物发展的最新趋向,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发掘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增强记者的创新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采访的成败决定着报道质量的高低,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与独创性发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新闻,是指记者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采访,通过新闻媒体来揭示这些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采写“问题”新闻,一定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事实意识,要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坚持“与人为善”、“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采写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好“细节关”。  相似文献   

5.
周国昌 《新闻窗》2010,(4):96-97
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采访活动获取新闻事实,成就新闻作品。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待事物,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新闻采访也是一样,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找出其中的侧重点。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1.
姜海 《新闻前哨》2010,(12):102-103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与“访”两个方面。“采”,是指在采访活动时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采集上:“访”,是指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及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记者的首位工作是采集新闻素材——变动或未变动的事实.新闻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的数量和质量,固然与是否亲临现场有关,但我以为,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记者摄取素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事实的存在,有“显”与“隐”两种方式,有些事实比较直观,可现性强,而有些事实,存在形式比较虚化,可现性弱.再现性思维对事实的反映程度是依赖于事实的“可现”程度的.可现性强的,再现性思维就能把它“再现”出来,而比较虚化的事实,比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物的本质,事  相似文献   

13.
有个笑话,说是有个初出茅庐的记者,第一次出门采访,到处缠住人家问“有没有新闻”,结果,无论问谁,人家都一律回答说:“没有”。新闻这东西,奇妙就奇妙在这里,一般的人的确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非得待到别人的报道发表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新闻啊!”新华社老记者杨瑛曾经谈到过去我们的政法记者到公安、司法部门去采访,热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在业务学习中,就深入采访问题作了两次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认为深入采访是作好报道工作的根本关键。上海分社的报道质量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采访中比较深入。我们认为:所谓“深入采访”的正确含义应该包括下列内容:记者在活动上应该尽可能地亲身去到发生新闻事实的现  相似文献   

15.
地方记者首先要搞好本地的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当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使之转化为影响范围更广的新闻。一、树立新闻意识地方记者受区域和地位等条件制约,在选材、立意、提炼主题等方面从一事一地考虑多,从大局、整体考虑少,特别是缺乏那种跨度大、挖掘深角度新和从全国高度来权衡新闻事实价值的意识。但是地方记者却有大新闻单位记者所缺少的优势。地方记者经常在一线采访,更贴近基层,地方上刚冒出来的新事物往往是地方记者或通讯员最先发现其新闻价值,因而这些报道往往最先见于地方报台。但值得注…  相似文献   

16.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人所共知,有什么必要再说? 其实,也未必! 近七八年在报社总编室当编辑,每年过手的新闻稿件近千篇。在稿件的修改中,除政治、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外,大量的问题都与新闻用事实说话有关。在新闻策划和新闻业务的探讨中,也常涉及到这个问题。由此,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之一:新闻发现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 无论在报社的周计划会上,还是在采访部门的业务会上,常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会上情况多,线索多,大家议论风生,一个个的新闻点子便应运而生;反之,情况少,线索少,会议就冷场,议论不出什么新闻点子。所谓“情况”,所谓“线索”,也就是调查中得到的事实。 在报社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富记者”和“穷记者”。“富记者”的特点是:情况多,线索多,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多。“穷记者”正相反,情况少,线索少,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少。 这两种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正好说明新闻的发现是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 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带着题目下去找新闻。有一段时间,这种做法还比较流行,确也出过一些较好的新闻。对此  相似文献   

18.
走进新闻     
所谓“走进新闻”,就是要求记者离新闻近些,近些,再近些。现在,记者远离新闻事实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的“远”包括时间和距离两个概念:时间上的“远”,指新闻时效性差,记者的报道总是“慢三拍”;距离上的“远”,指记者不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离新闻事实很远。 走进新闻,既要新闻时效上尽可能缩小时间差,抢发“第一枪”,又要在距离上尽可能到第一线,到新闻发生地采访,甚至介入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滚动地报道新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其报道形式大致可分为正面、负面两大类。怎样把社会新闻展现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是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采访技巧的运用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  相似文献   

20.
赵萱 《记者摇篮》2010,(6):26-2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访”的范畴;可是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就要求记者“谈”的能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