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师教育研究》2016,(1):123-128
知识、技能、品性是美国"教师能力"概念的经典构成要素,"能力课程论""社会能力论""行为能力论"、"标准能力论"、"学习潜能论"是美国教师能力概念的历史变形与内在延伸。美国教师能力观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建构性、文化敏感性、助学中心性与动态发展性,导致中美教师能力观差异的根源在于研究者秉持的研究方法论差异。  相似文献   

2.
课程论是杜威整个实用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描述中,笔者发现,以前的研究者大多停留在对杜威课程论思想的"碎片"进行了一些"文物式的展览",并没有注意到其课程论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的有机性.为此,文章从逻辑性和整体性出发,把杜威的课程观归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它们一一作了阐述:实用与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价值观、形式训练与社会意义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观、经验与环境相统一的课程内容观、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统一的课程模式观、"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和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的课程评价观.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程知识观的分歧日渐凸显。以教育界的典型观点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教学论知识观与课程改革者知识观的差异,探索两种知识观冲突的理论根源,能够为化解两种知识观分歧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程知识观的分歧日渐凸显。以教育界的典型观点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教学论知识观与课程改革者知识观的差异,探索两种知识观冲突的理论根源,能够为化解两种知识观分歧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当代新发展阶段论的必然结果 ,它是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当代的课程观、知识观、发展观的转换 ,为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依据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大历史课程观",吸取了教育研究中关于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关系理论突出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在教育决策上给予了重新的界定和说明.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建构性的课程观,它把课程理解为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系列环节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不分离的统一体,较好地解决了课程与教学相分裂的问题.因此,解读好新课标,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制度性知识代表了特定社会对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基本规范,由此具备了进入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制度性知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接受合理性的批判,即考察它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联从而使其对学生具有意义,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制度性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为核心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处理制度性知识与课程的关系时既考虑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传递——接受"的认知关系,也充分关注"对话——理解"的意义关系,在课程设计中彰显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课程知识观变革"之主张 1."脱离"病症与"回归"主张.此论认为传统课程知识观的根本顽疾是脱离了个体和社会的生活.针对"脱离"的病症,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知识必须"回归"生活用回归的方式来挣脱"唯科学取向"的束缚,使课程从"单质、必然、共性、简化世界走向多质、偶然、个性、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观的演变是与其价值基础的改变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同样是建立在其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课程观及其价值基础的历史演变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课程观相比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课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它实质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或法定知识,是各社会阶层斗争、妥协的产物。作为课程知识选择之价值"滤网"的课程知识观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的变革与演进往往体现其所处社会之阶层结构的变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进行着剧烈地分化与重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课程知识观间话语权的变更:即代表精英阶层利益的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未被彻底否定;而代表中产阶层、市民阶层以及社会新贵阶层利益的结构主义、进步主义、百科全书主义等课程知识观在改革中的影响则大大增强,进而形成了多种课程知识观共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是以课程文化内在的客观价值为基础的,它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它以课程所代表的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课程,就是先进的课程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发展要求人们在课程开发中坚持绝对主义知识观与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统一,努力推动本民族的课程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6.
微课程是近年来学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微课程是在"微格教学""微型课程""微课堂"和"微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形式。微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实践知识为本位,课程范型是整合课程,类型大多以隐性课程面目出现,其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零散化的学习时间,情境化的学习资源和无限制的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7.
当代心理学思潮是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的基础,它指引着课程目标价值观不断走向进步。学习心理学是课程论发展的土壤和基石;发展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使课程在内容呈现、活动设计和实施上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互适应;教育社会心理学以互动与协商为逻辑起点,突出了课程实践对教育文化的建构和对课程文化的关注,使课程理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广义知识观和智力观使知识与智力融合在一起,使智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把课程与人的潜能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黎明 《教育学报》2009,5(1):18-24,48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至今,知识教学作为主要变革问题浮现出来.但当前实践中,有关知识本位论、授受模式论与灌输后果论等错位性认识,阻碍了它的合理改善与有效实施.这些误识容易诱发"非知识教学论""反知识教学论"等非理性思潮.澄清这些问题,要求反思性坚持、张扬知识本位论,合理显现教学的知识过程与知识的教学价值.文化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超越传统知识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阐明了知识作为人类文化总体表征的人性价值,指示了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统一本性与功能.科学发展观作为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则具体指明了知识教学寻求科学发展的文化性道路,建立起同声相应的学生观、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杜威教育哲学中的"经验"这个核心概念,来探讨"经验"即知识的参与者知识观、"经验"即课程的活动课程论以及"经验"即思维的探究学习观,他的课程哲学对我国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