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德行精神为基,以构建超越式幸福人格、生命哲学为引,以追寻幸福命题和生活实践为域,提升幸福感受,是幸福教育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维度。而传承中国传统幸福"诗教"特色,体验幸福真谛,借鉴美国"焦点解决模式",传递幸福能量,创设网络关怀平台,开拓幸福空间,提高教师幸福自觉度,实现幸福循环,是幸福教育过程中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下中国,实现由经济增长到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执政使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民幸福,既有赖于党和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也有赖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并在追寻中获得幸福。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实现其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应构建具有幸福特色理念的课程,并将其作为实施"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把"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以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幸福生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幸福生活观视域下从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五个维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学会感受幸福、真正拥有幸福和乐于传递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生的毕生追求,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活动,其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幸福。何为幸福?幸福就是主体实现其作为人的意义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活动引导主体实现其人生的意义,即主体真善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中和位育"作为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存同求异"、"通专并重"等思想,对幸福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幸福具有双重内涵,一是精神上的幸福,即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期望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有利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为幸福的双重内涵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幸福中国的实现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中国,遵守社会道德与实现个人幸福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提供公平、有序的道德环境.将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包含了国家富强的梦,同时也包含了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内涵丰富。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正确处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需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依托党团组织,成立"中国梦"学习培训班;组织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在区分相对与绝对两种类型基础上,分析了真实幸福即"自他共的幸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实现幸福的"六把钥匙"。池田大作对于"什么时候幸福"、 "真实的幸福是怎样的感觉"和"如何才能实现幸福"的回答呈现出理性思想与感性领悟的统一、理想追求与实践过程的统一、自我调控与关系和谐的统一、积极情绪与消极体验的统一以及反映日本社会文化等五个基本特征。池田大作有关幸福的思想对于当下我们理解幸福的本质、获得幸福以及提升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它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它内在浸润和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梦"也是当代中国人致力于实现个人幸福的惠民之梦。惠民之梦则必须要有分配正义的维度。拥抱"中国梦",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富含深刻的伦理意蕴,它不仅是生态文明之美,而且也是社会和谐之美和道德创化之美。生态幸福和生态关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也是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幸福能力"是个体追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中学生"幸福能力"的有力抓手。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中学生"幸福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实现幸福价值引领、推进幸福环境塑造、打造幸福实践载体"三个角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幸福价值认同、幸福心理体验和幸福成果创享等"幸福能力",进而为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梦"逐渐上升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共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明确了"中国梦"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理论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个自信"来源于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检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才能发展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三个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能够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课题,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5.
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西方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西方伦理学思想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幸福论代表人物。他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于"幸福的来源","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再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于以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国民幸福最大化。因此,研究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幸福论的合理内核,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幸福是人性的诉求,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回归和发展。以实现幸福为目的的教育,应成为永远追求的理想教育。本文认为实现"幸福教育"可通过构建幸福校园、打造幸福课堂、促进师生幸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民是幸福中国的主人,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让老百姓生活的舒心,放心,安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家人深有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思想贤哲种种有关"幸福"和"幸福感"的理论,可概括为"人本性"、"功利主义"、"边际效用"、"情感和认知"、"生活质量"五大视域的诠释;五大视域的诠释,既体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贤哲对"幸福"和"幸福感"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也表明了"幸福"和"幸福感"诠释由于遇到种种挑战而出现"抽象向具象"、"非量化向量化"、"主观向主客观统一"的"转向"。诠释"幸福"与"幸福感"的三大转向,其中蕴含着三大缺憾:揭示影响"幸福"与"幸福感"根本原因的缺憾,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制度缺憾,保障大多数人幸福的体制机制缺憾。为此,作者提出以"文明发展"来诠释"幸福"与"幸福感"。"文明发展"是奠定人民幸福的基石,以"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人民幸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实践、新探索,反映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教师幸福关涉"人"的幸福和教育发展。但对教师幸福的误解,既影响教师幸福的获取又使教师职业道德处于不义之地。教师幸福应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的统一。规则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社会条件和工具;美德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获得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又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教师幸福的绊脚石也不是教师幸福的代名词,而是教师幸福的促成者。现实中二者往往相悖,关键原因是不正确的教师幸福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师德对教师幸福构成的非唯一性,等等。这正好为实现二者一致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出场逻辑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理论、文化、实践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慢慢清晰的.从内容布展看,习近平对"为何奋斗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奋斗什么样的幸福""如何实现奋斗幸福"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其奋斗幸福观的内容结构.从价值旨归看,开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境界、指导中国改革与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世界文明发展中国新智慧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多重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