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然而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同环境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文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技术特征等。论述了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最后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资源枯竭不断引发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枯竭后居民生活如何持续、城市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构建循环体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非矿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也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延长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推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西安市必须发展以“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以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生态城市三个载体为依托,西安市逐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西安市必须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发挥市场、政府、企业、居民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琳  王学定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114-116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提供主体,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内蒙古乌海市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消耗严重且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等问题,对乌海市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做好小、中、大循环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若干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海燕 《软科学》2006,20(1):87-89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模式、企业之间资源循环模式和城市整体层面资源循环模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评价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兼与宜居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与宜居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低下;资源类型和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影响较大,二产比重、单位GDP能耗与生态效率负相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正相关。因此,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生态压力,对于提高生态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迁安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科学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关乎迁安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对迁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加快迁安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循环经济建设,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企业,黄金行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传统的粗放型采选业,逐步转变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的生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金矿现有的尾矿资源、循环水等资源优势,使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惠娟  龙如银  兰新萍 《资源科学》2010,32(7):1296-1300
为深入把握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并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16座资源型城市2007年的生态效率,发现城市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很大,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9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值按煤炭类、金属类、综合类、石油类的顺序逐渐降低,煤炭类城市的生态效率是石油类城市的1.9倍,资源类型对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影响较大,而且同一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差别也较大,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规模对生态效率也有影响,但年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较小,另外还发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消费方式对城市的生态效率也有影响。部分资源型城市是末端治理及源头消减模式,但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还是用传统模式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水平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和平  毕军 《资源科学》2006,28(6):20-27
循环经济要求的是资源效率与效益化原则,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巢式等级理论,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本文构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及指标分级标准对于本研究区是适用的,其评价模型也完全可用于相关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雏形; ②武进区2004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处于IV级水平,即基本不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③从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看,资源生产率、废弃物排放强度、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文章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本文在研究国际上衡量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基于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共涵盖了24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县 《资源科学》2007,29(6):199-205
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粗放使用能源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一批新兴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兴起,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指出百色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矿产资源(主要是铝土矿),属于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百色市经济增长对有限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并以循环经济耦合链的设计为切入点,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作了设计,提出建立不同区域层次的横向一体化、链接不同产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集群式循环经济产业区模式、工农旅游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钰 《大众科技》2012,14(3):225-227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中小企业又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主力军。文章在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探讨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浩  王青  宋阳  李广军  李连德 《资源科学》2008,30(2):192-198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循环经济阶段理论发展重构,将二维视角下研究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延伸到从资源—经济—环境三维的视角来研究循环经济的阶段研究。依照循环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进行分阶段的仿真研究与分析,得到各个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方法。最终,通过比较找到了各阶段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各区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郑州市目前的环境问题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郑州市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环境的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口因素与新疆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冬  原新 《软科学》2008,22(1):101-104
面对人口激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宜的人口密度、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新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冲突的最佳途径,必将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途径。本文通过构建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陕西省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陕西省各市创新环境呈现出“中部凸起,两极塌陷”的空间极化现象;2)陕西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并具有较为严重失衡的态势;3)陕西省绝大部分城市的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高,且创新环境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协调发展度的整体偏低;4)陕西省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类型可划分为3个大类5个亚类,且全省协调类型状态较差;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同类型区应结合“区情”进行区域创新环境的更新或营造,促进区域创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