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星云大师的宗教诗学思想可以称为“人间诗学”,其内蕴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其中要义包括:以“为人服务”为文学意义,以“给人欢喜”为文学功能,以“表情达意”为文学评价标准,以“给人明白”为文学创作原则等若干方面。星云大师“人间诗学”的内在精神根植于其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之上,从创作原则到评价标准都深受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生于社会动荡新旧交错的清末民初,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加之自己的忧郁天性,缔结而成的悲情意识便自然地在他的诗词中有所流露.在《人间词》中表现了他对“人间”与“梦”的纠结,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悲情意识.王国维是悲观诗人,他执着于现实,欲有所解脱却终不能解脱,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悲情意识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间词》中.  相似文献   

4.
秋风的诉说     
正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界中风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有暖暖的微风,有柔和的春风,有咆哮的狂风,还有肆虐的龙卷风,而我就是那凉爽怡人的秋风。调皮的我开始在人间玩耍,吹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放眼望去,整个大地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吹走了太阳炽热的光芒,吹跑了夏天的潮湿,吹得让人们穿起了长袖的衣服,吹走了天边的云与雾。吹走了大地的尘土,吹落了一片一片金黄的树叶。  相似文献   

5.
雷语     
正听说被窝是天堂在人间设的分店。问:如果世界上只有丑和蠢两样东西,你选哪个?答:蠢。因为丑,我照一下镜子就知道我丑。而蠢,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我蠢。考试最崩溃的时候是看到一道题,模糊地记得老师讲过,但清晰地记得自己没听……  相似文献   

6.
正春来雨潺潺,黄昏上街,过街口,无红灯,却见一轿车缓缓停住,摇下玻璃窗,一男子探头向外。顺他目光看去,一女子雨中过街,执杏黄大伞,着宝蓝长裙。不由也停步,细看去:穿得层层叠叠,姿态婆娑摇摆,好似一面花落,一面花开。是美人。有闲情看,美人处处在。典藏:最美是心头的那朵莲,安放在人间。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8.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们的困惑根源在于中国学者面临"失语"的文化困局,仍旧遵循着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模式下以经验型的方式阐述特定概念的思维,遮蔽了《人间词话》作为新旧交汇之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11.
敲门的男人     
科勒探长外出旅行,住在一家旅馆里。服务员给他安排了一个单人间,并告诉他整个楼层都是单人间。晚上,科勒探长正在房间里看电视,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他打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男人。那男人一见科勒探长,忙抱歉地打招呼说:"对不起,对不起,我走错门了,我还以为这是我的房间呢!"说完,就转身走了。科勒探长回到房间,突然觉得不对劲儿,仔细一想,便认定这个男人是小偷。于是他报告了旅馆的保安。后来,保安将男子  相似文献   

12.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于王国维的治学业绩,尤其是词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课题。仅以数侧为例予以评说,就足以窥见《人间词话》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及王国维对与之相关的词学问题精辟独到的识见。  相似文献   

14.
回首来时路     
我公元一九八二年出生在台北。一回事,不晓得自己是如何开始有了存在。我渐渐地了解关于这个星球的故事,以及人间的种种事情。  相似文献   

15.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6.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7.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距今已过了大半个世纪,有关人间佛教思想渊源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诲人不倦的主啊,请原谅我从事教育:原谅我僭用教师的称号,因为这称号你在人间用过。  相似文献   

19.
您可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事故受伤非但不向肇事方索赔,反而拿出自己的钱给肇事方送去,而且,更多的与此事无关的人听说后,也纷纷向肇事方捐款,从而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编按]  相似文献   

20.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词学研究的代表作.考察和分析<人间词话>的历史成就与缺失,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词文学艺术的基本风格及精神、词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走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