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考点分解 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2.
考点分解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3.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感知,可以准确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完成对人物的审美品读,从而有效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学习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学习的重头戏,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习惯于用阶级的观点来评判一个人物,使人物形象标签化,使人物形象单调和缺乏生活感,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单一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独特的感受。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从生活的角度去看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能体现作品的育人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具体来说,应从人物的社会身份、性格品质来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人物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来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作者创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不是以抽象的概念而是以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这种形象主要是由人物所构成,主题也靠人物形象来展示,故事情节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开展,并按人物的性格的需要来安排;环境也必须由人物性格来体现。可见,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占有中心地位。所以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加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个性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的。因此,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说 :“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和表现的最重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文多选录经典名著 ,其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高老头、哈姆莱特、阿Q等。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并进而领悟作品的主题意义呢 ?一、认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 ,其性格也多种多样。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主张将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 ,而认识扁平和圆形人物对把握人物特征颇有启迪。所谓的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 ,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征创造出来的 ,它具有单一性和永久性。这…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排占据了半壁江山,只有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才能让文本阅读的细节更加明晰。文章从利用课文中传神的动词来分析人物形象、联系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从作品的环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开展角色表演体验文中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任何描写都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入手。如何通过外貌描写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应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于以描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引导学生判断主要人物 ,可以有助于学生切实把握文章的内涵 ,分析人物形象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陶冶道德情操。这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性的一个步骤。  那么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怎样引导学生判断作品的主要人物呢 ?笔者认为应当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一、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学作品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  相似文献   

11.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对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呢﹖一、有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直接告诉你,或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之口告诉你。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直接告诉你宝钗“随分从时,装愚守拙”,又通过赵姨娘告诉你宝钗“会做人”。关于王熙凤,作者借小厮兴儿的介绍说明了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的性格特征。如此三言两语,就使我们见识了薛宝钗、王熙凤的灵魂。二、作品中的一些情节,对把握人…  相似文献   

12.
考点指津1.文学作品的形象“形象”就是生活图画,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小说、戏剧主要是把握人物形象,诗歌重要是把握情感,散文主要是把握文中人、事、物、情这些因素。散文可以写入、写事,也可以写景、写物、写情,这些都是散文中的形象。2.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味语言的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高考文学作品语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以分析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造成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深层原因.课堂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力求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和感悟,走入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人性的善恶变化,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家邦 《新读写》2010,(5):42-43
一、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 作者常常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则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做事的背景原因、态度方式、结果性质等来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杰  潘丽丽 《初中生》2012,(Z3):10-20
正【高频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1.整体感知、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题,把握关键句子。2.准确辨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和感情基调。3.理清作品思路,重点分析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过程。4.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及蕴含的感情。5.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肖云 《考试》2009,(7):104-104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带有很强的阶级性和片面性,使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失去了原来的活力和光彩,变成了一个个生硬的符号。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思考,使大家了解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性”解读的重要性,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1.粗略了解百年电影的简况。2.了解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关系:创造性"互译"和再创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4.培养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朗诵感受电影台词,热爱文学作品。【重点】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关系;文学作品的人物分析。【难点】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关系;了解话剧剧本《雷雨》及结尾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姜永慧 《考试周刊》2013,(42):24-25
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类的文学作品中,人是灵魂性因素,其间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有力地支撑着作品。因此,在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解剖分析,通过感悟文本人物的丰富内涵,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9.
启发学生学习,激发他们深入探究课文,更好地达到师生互动,这是语文教学激活课堂气氛首要的、必须做到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在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开展换位思考来解析人物形象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勤于思考,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人物,剖析问题的成因,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养成对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乃至于环境等方面细小内容或者微小环节的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在课文中很普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抓住体现细节的词语、句子及段落,品味、揣摩、推敲相关的语言表达,用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够比较准确地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看清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从更高层次上领悟文章的主旨、情感,在内化细节描写时能够逐渐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