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许多汉字用“手”作为构件,其中又以表动作的字为多。有趣的是,汉字中表示“手”的偏旁符号的形体并非一式。了解这一情况,对理解和记忆汉字字义很有帮助。手——拿掣拜看“手”作义符,用在汉字下部作偏旁,一般写作“手”,如“拿、掣”两个字。用在汉字的左边作偏旁,大多写作“扌”,如下面一些字:扌——操扬拨 指  相似文献   

2.
    
扌(手)这是汉字中很常见的一个部首,用在字的左边,写作扌,如抬、拄、抓等,用在字的下部,一般写作手,如擎、挈、拳等。还有几个手,我们来认识一下:  相似文献   

3.
用声韵母区别形近字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声母、韵母来区别,不失为一种方法:例如区别“令”和“今”以及由这两字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凡声母是“I”的字都写作“令”(如岭、怜、冷、领、零、铃等);声母不是。I”的字都写作“今”(如吟、琴、含、贪等)。又如区别“末”和“未”,以及由它们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除注意让学生看清两横的长短外,还可以用韵母不同来区别,凡韵母是“o”的(除“袜”字外)都写作“末”(沫、茉、抹);凡韵母是“ei”、的字写作“未”(昧、寐、味)(武成小学赖仙)  相似文献   

4.
“勹”“父”两部首与上面各部首有所不同的是,用“又”(右手)的动作表示别的意思.勹,音bāo,金文写作“(ζ)”,像人的手臂弯曲包裹东西之形,前部三指表示手;小篆写作“(Φ)”,像人身弯曲手臂环抱东西之形;隶书写作“(∩)”.本义是包裹,动词,此义后来用“包”表示,“勹”则专作偏旁,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人体弯曲、包裹等义,如“匀、匈、匍匐”.例释:匀,音yún,会意字,金文作“与”,从勹(人体弯曲包裹东西形)从二(将东西分为二).本义是分,如“匀出两斤面粉给他”.引申为均匀,如“匀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5.
怎样“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呢?我们首先摸清学生写错别字的情祝和原因。大体上有:①对汉字的音读不准,分不清。大多是由于普通话与地方音的混淆,如“这、只”学生经常用错。②不了解字形的结构,摸不到规律而用错,如“捧、棒”。③写字粗枝大叶,不留心,任意增减字的笔划而造成错字,如“试”多一撇,“被”少一点等。④由于某些字的边旁、形状相似而混淆不清,如把“般”写作“船”,把“折”写作“拆”“析”等。⑤音近、音形相近,对字义不明白而用错,如“坚、艰”,“戴、带”,“漠、摸、模”等。  相似文献   

6.
“采”和“采”是音、形、义都不同的两个字。“采”音cǎi,小篆写作“采”,上面从爪,下面从木,表示用手(爪)摘取树上的果实。“采”字八笔。写“采”的时候,不要把“爪字头”中间的点和木字中间的竖连接起来。用“采”作声旁的字有:睬、踩、彩、菜。  相似文献   

7.
“蜂拥”不可写作“蜂涌” “拥”读yong,“涌”读yong;两字读音相近,但意义不同。“拥”是形声字,形旁是手(扌),本义指抱,如“拥抱”;引申指围着,如“前呼后拥”“簇拥”;又引申为聚集到一起,如“欢乐的人群拥向广场”“蜂拥而至”“一拥而入”“拥挤”“拥塞”;  相似文献   

8.
“的”字结构在汉语中极为常见;有时,不用“的”字而用“之”字,或者“的”字隐而不现(如“圆心”)。“的”字结构可以表示所属关系,这时包括所有物和所有者两部分;有时表示定性关系,这时包括中心词和修饰词。用英语写作或进行汉英、英汉翻译时,处理好“的”字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9.
刘婧 《考试周刊》2009,(31):34-35
“妻”字甲骨文作辨,或写作膀,从甲骨文字形看,“妻”字像女人总头发之形。 像女人的长头发,头发向上, 像人的手,字形表示女性的成人之礼。“妻”字正是用女子总头发之形这个具体的成年礼俗来表示男性配偶这个抽象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文言文的文字解释上比原课本有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没有从概念上区分这三类字,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课本来说也无不可,但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却是不利的。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用“同”这个术语注释的应只限于异体字,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来注释。注释古今字,按照传统的方式,一般用“某,古某字”或“某、某,古今字”等格式;现在有用“某,后来写作某”这个格式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比较明白合理,但还不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1.
    
“夺”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把下半部分写作“又”字,就是现在的“寸”字。“又”字在古代指的是手,整个字形表示的是一只振翅欲飞、欲从人手中挣脱的鸟,表示挣脱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李莹 《江西教育》2004,(13):73-73
一、探索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按照汉字规律识字。我们都知道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例如以“青”为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晴、清、蜻、睛、精”等字。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汉字的规律,换偏旁识字。又如.教师可以揭示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规律.如“采”.上部为“”,意指“手”,下部为“木”,可以想象为果树。手在果树上摘取就为“采”。  相似文献   

13.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14.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本来写作“(?)”),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即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韩非子·五蠢》说,苍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作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蛊”(毒  相似文献   

15.
写作,最能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生活经验和人生信念,调查和采集,立意和构思,字词句和篇章结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等,均可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显示。当前,我们正在强调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抓好写作教学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读与写,灵犀互启,密切相关。实实在在地、意荡神驰地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审美眼界高了,自然会带动写作实践,把文章写得更新、更美、更有内涵。世界上没有什么“眼低手高”,时常见到的倒是“眼高手低”。“眼高手低”是好事,只要付之于“勤”,那“手低”终会变成“手高”,与“眼高”相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似的内容,相近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达和描述。一个掌握汉字不多的人,在写作时往往搜索枯肠也找不出合适的字来,不得不重复地地使用同一个字。这样,不仅写出的文章不形象、不生动、干巴巴的,甚至连客观情况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看”,总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用这个“看”字。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看”,各式各样的“看”,也有表现这些不同情况的词。今举例说明。看:是一般的看。如“看报、看电影”。见:是已经看到。如“耳闻不如目见”、“闻名不如见面”、“见多识广”。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在古文字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材料分析研究题 (全题10分,开卷,时间为10分钟) 背景信息:我国的文字有显著的特点,其中有大量的字是象形字,如“日”、“月”,在甲骨文中写作;也有许多字是会意文字,如“众”,在甲骨文中写作,意指太阳底下耕作之人;还有许多字是同其某  相似文献   

18.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9.
下列说法子几建确的打V,错误的打‘。 1.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以字为书写单位。() 2标点符号通常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 3.“象,字的笔画是12画。() 4.汉字中有不少字可以通用,如“哆唆”可以写作“罗唆”,“重叠’”可以写作“重迭”。() 5.不懂装懂的人,常被人们讽刺为“东  相似文献   

20.
字词二题     
一、关于“丸”的写法“丸”单独使用或作为合体字的下半部构字部件时,字形和笔画均不变,写作“丸”是规范的,如“芄”。但是“丸”作右偏旁时,其字形变成“丸”,其折笔与”飞、风、凤、汛、讯、迅”等相同。如“执、热、势、垫、挚、塾”等。因此,在运用“丸”构字时,必须注意它们的偏旁,方能避免误写。二、“圣地”与“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