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婷 《拳击与格斗》2020,(2):138-138
口述史研究在中国各学科中的发展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趋势,口述史运用在体育的研究是一大热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口述史在武术方面的意义.近几年,社会各界逐渐关注体育口述史的研究,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武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增加了武术史料研究范式;(2)增强武术史料的可靠性;(3)学术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峨眉武术史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特别是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探索的领域与提出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取得了一定可喜成果。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整体武术史研究的薄弱及其他种种原因,目前峨眉武术史研究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为此,文章就目前论著中比较突出的若干史实问题、资料注释规范及基本史料的类别等不揣陋识,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武术史的研究,对深入认识传统武学的价值有重要意义.中华武术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部来自民间的口传史,原始性与多元性交错并存.本文就武术史料来源的现状及武术期刊承载的任务、运作的方式,阐述了武术期刊如何进行武术史料的搜集与使用.  相似文献   

4.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怛是长期以来,在武术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少,而且所研究和涉及的内容也都是单一拳种的研究,对各拳种之间存在的横向联系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到目前为止,写武术史只能是分阶段地对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按拳种孤立地加以介绍,而对于各个拳种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我国都没有出现一部中国武术史。但国外研究武术史却迈出了一步,而且重视有加。中华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世界需要武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中华武术是我国学者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习云太教授撰写的《中华武术史》一书,就是在这一呼声中完成的。习教授是一位武术工作者,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收集有关武术的史料,十分可惜的是那些宝贵的资料在“文革”中被抄缴尽毁。但习教授凭着对中华武术的一种热爱与追求,文革结束后,在成都体院有关领导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他重新鼓起勇气,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关于少林武术的传承缘起如何描述,目前的武术理论界尚有不同意见。然而,明清时期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则是众多研究者们较为相同的认识。不过,林林总总的各类史料告诉我们,在明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中,少林武术呈现的文化走向并不一致,对此,现有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认真梳理少林武术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流变,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无疑是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客观、准确地把握少林武术的基本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保邦靖世即传灯——明代少林武术活动的文化主旨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  相似文献   

7.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学方法,以"中国武术史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对近百年中国武术史学术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对近百年来中国武术史研究进行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回顾:民国时期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发轫、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九十年代武术史通史研究的勃兴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武术史通史、断代史及专题史的全面发展。其次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史研究面临诸如人才断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缺乏史料整理、有些武术史重大问题或影响大的拳种史研究没有获得学界公认的成果、武术史学术研究欠规范及人才培养不足、武术史研究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最后对中国武术史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武术史研究领域将不断拓宽与深化、武术史研究方法的多学科融合、武术史相关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宏大叙事是传统史学的写法,关注的是宏观,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微观个体对历史的解读。口述史则注重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历史,可以起到补充和匡正的作用。武术史的研究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武术口述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尤为迫切,特别是完整经历过传统武术熏陶的老人大多已进入晚年,对他们的口述进行研究,使之成为信史,就成为非常有意义也非常紧迫的任务。文章对武术口述史的特点、作用、类别进行了论述,并举例说明,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琳璋 《武当》2000,(7):19-20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一部优秀的武术史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一。心意拳是这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心意拳的历史是中华武术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又都是口传而无正确的文字记载,还有的是方言、俚语、口误、错别字,所以有很多武术史包括心意拳在内都有待于重新考证和整理。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华武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各门流派争显身手,武林豪杰层出不穷。在传世的清代笔记小说中,记录了大量的武林逸事,揭示了华夏武术界的历史风采。由于旧史典籍从来不将下层的武林人事列入正传,致使大量的武林事迹湮没难寻。笔者特从散见的史料中将清代武林的种种传奇,献给爱好武术史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1.
武术史学是武术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对它的轻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研究,文章发现武术史学研究的材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史料、民俗史料、武术技艺五类。其对应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文物考古法、田野调查法、自身体悟法。五种史料、四种方法各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史料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好能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史料的解读、方法的运用需要武术史家具备良好的学养,其中"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史胆"五方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相关文献及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出现的"拳捷"一词,以新的视角做了较全面的分析与阐释,并就有关历史人物的"拳捷"功夫记载进行了考辨,认为"拳捷"是指轻功,而非拳技,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武术史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2012年第2期的《中华武术研究》上,读到《<邵陵棍法歌>:一份珍贵的明末武学文献》(以下简称《文献》)一文,甚感此文对于丰富目前武术史料建设不无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掩饰的问题。鉴于史料研究是从事武术文史研究的基础,故不揣陋识,将《文献》存在的问题,择要举其数端,提出与之商榷,还望勿以率直为忤。  相似文献   

14.
武术史研究是针对于武术这一文化现象发展历程的研究,在这其中,既有宏观的对于广义的武术发展的研究,也有微观的对于某个拳种甚至于某个招法的研究.当代武术史研究大多是对微观现象展开的研究,对武术的细枝末节进行相对细致的考察,但对整个武术的宏观发展历程却反而关注不够,使武术史的研究与当代武术的发展不相对应,这使当代武术史研究很难为武术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应该说,这是当代武术史研究的很大缺憾.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套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从武术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军旅武术体系是武术最初的雏形。这种武术形式是适应当时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其中击打格斗的性质尤其明显。 在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格斗击打技术一直在发展,被人们用于军队作战或个人私斗中。 而武术套路的真正发展是从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南少林武术在明清时期的一些迹象进行考证探求,以此推演南少林武术的历史。研究认为:南少林武术起源于唐,成形于宋,大备于明,鼎盛于清。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武术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有关武术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献。对武术档案的深入研究是武术史研究的一个的新领域,对武术史研究在现阶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突破目前武术史研究的范围,提高武术史研究的水准。进而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武术理论研究中,武术史学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对于武术进行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则少不了查阅各类文献史料。记载武术的古代文献史料基本可分为官私文献、地方志乘、谱牒图籍、武术专著、档案史料与金石碑刻六大类。查阅、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是一位从事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文章就查阅、运用史料的基本要求及查阅、运用史料...  相似文献   

19.
武术的力量     
武术的发端与历史至今仍为学术界所争论不休,但无论怎样来确定,都不会影响它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的诸多推动力,从中国乃至于东亚地区的历史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武术的力量。武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但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冲击,武术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大为降低。故此,武术在晚清以来的评价也随之大大降低。别说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谈论武术,即使是谈到传统文化,不绝于耳的也是四大发明,丝绸、陶瓷、茶也都被放在了显赫的地位,武术仍然没有被放在一个它应有的位置。其实,四大发明固然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20.
路迪民 《武当》2012,(6):39
"武术"一词,由来已久,其含义也有一个演变过程。笔者查阅史料,"武术"一词,至迟出现于南北朝初年颜延之的诗中。时为公元443年。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