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变得随意起来。近两年“老板”一词很是当道,成了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称呼。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历史似乎并不短,起先是理工科研究生们这样称呼自己的导师,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跟上了这趟时髦;最初只有部分个性活跃的研究生公开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那些沉稳、谨慎、思想“上进”的研究生也在私下交谈中称起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来。“老板”称呼的风行,迅速挤占了“先生”、“导师”、“教授”、“老师”之类称…  相似文献   

2.
语飞 《大学生》2014,(3):118-119
现在很多研究生,包括我的同学,都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相比于这种类似“雇佣关系”的师生模式,我与我的导师陈教授之间的关系就轻松多了。然而,当我刚进暨南大学,成为陈教授研究生的时候,同样没想到我会跟这个年轻的教授成为一对默契的研究伙伴。  相似文献   

3.
现在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都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这早已从“不能说的秘密”变成“公开的秘密”,甚至许多导师都已默认或默许。虽然,一个称谓的变化本不能说明什么,但在当前严峻的学术形势和含混的学术氛围下,这一变化令人寻味:从“老师”到“老板”的变化,恐怕不仅仅是名称、称谓的简单变动,而是深刻反映了当前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如果我们还能记得“老师”这一称谓曾是何其庄严,而“老板”这一指称又曾是何其声名狼藉,那么再联想起现在它们位置彻底置换,我们就会体会到:这种对于导师揶揄的称谓,  相似文献   

4.
从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切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论述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强调导师应从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履职,具体包括:强化社会实践,实施个性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强调独立工作,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做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强化独立思考,锻造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另一种“老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板的称呼,大体始于改革开放个体户、私营业主等经商阶层的出现,这一称呼饱蕴崇拜、渴望、炫耀和讥蔑之意。20世纪90年代,“老板”称呼蔓延至大学校园,起先是理工科研究生们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跟上了这趟时髦;最初只有部分个性活跃的研究生公开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那些沉默寡言、谨小慎微、思想“上进”的研究生也在私下交谈中暗地里称起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来。“老板”称呼的风行,迅速挤占了“先生”、“导师”、“教授”、“老师”之类称呼的市场。导师“老板”称呼的由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我的导师     
我的导师张振江先生是安徽人,19岁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工作,至今已有25年。我是2003年进入中大人类学系的,很喜欢上张老师的课,几次跟张老师做田野调查,本科毕业时保送研究生,自然而然就投到了张老师门下。  相似文献   

7.
导师彪哥     
彪哥是我读研时的导师,他在“评师网”上大名鼎鼎。第一次见面,彪哥就让我吃了一惊: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已两鬓斑白,看上去俨然一介老学究。后来才知道,彪哥属于“少年老相”,读书就常被同学调侃称“大叔”。彪哥有一颗年轻的心,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  相似文献   

8.
认为好导师大致有三种风格:逍遥派导师对研究生只“问”不“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科研和生活的能力,和学生保持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慈父慈母型导师对研究生既“问”又“管”,注重情感育人、细节育人,构建起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良伴型导师视研究生为平等的合作者,在共同科研中培养研究生,张扬了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指出对于这三种风格,青年导师只可理性借鉴,不可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导师个人的素质与品格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理想的研究生导师”是为了给现有研究生导师和未来的研究生导师指出一个努力方向。所谓“理想的研究生导师”,我的意见是: (1) 具有副教授以上的学銜, (2) 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事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至少有一门为较高水水平的研究生课程; (3) 活跃在本学科的前沿,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经常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  相似文献   

10.
能否碰到一个好的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研究生本人的学术前途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都特别注意挑选自己心目中的好导师。有些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相当关心。即使是只有一两个研究生,也像教本科生一样课堂授课、批改作业,甚至对研究生哪一段时间该学什么或作哪些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自然不得不听导师的话。这样一来,他们就得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多少时间去考虑和研究专业中感兴趣的问题。不过遇到这样的导师,研究生们可以高枕无忧地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可以不太费力地通过论文答辩。我的导师却不属于这种  相似文献   

11.
锻锤的敲打     
王路 《大学生》2013,(21):73-73
正照理说,我不该成为他的弟子。他笃定踏实,我轻灵飘忽。我想学兰花拂穴手,他偏偏教我降龙十八掌。我嫌他的法子太笨太慢,就不好好跟他学。我不好好学,他也不管,反正他的弟子多了去了,不差我一个。只要把我带毕业,就算师生一场情谊到了。我根本不怵毕业,我要是毕不了业,学校明年就别想招研究生了。他是徐老板,我的导师。没错,我们叫老板,不叫老师。这个社会很滑稽——学术圈里,大家把老师叫做老板,你不叫他老板,他不高兴,觉得你  相似文献   

12.
子路 《家长》2013,(1):29-30
王女士说:“女儿小学时很懂事,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自从上了初中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老说我唠叨,多说一句就嫌我烦。我为她做了这么多,她怎么就不领情呢?” 张先生说:“儿子13岁了,上学期还是个听话的孩子,这学期就不行了,学习成绩急骤下降,作业也不好好做。我现在处处监督他,可是越管越不听,特逆反,老跟我顶嘴,和我对着干。求他也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真的没招了。”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五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对导师总体上比较满意,其中对“导师人品”满意度最高,对“导师关心学生”满意度最低;理工科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高于文科研究生;国家重点和省部共建高校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高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研究生的主观学习状态越好,对导师的满意度越高;读研目的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目的的研究生;计划读博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高于不打算读博的研究生;性别、年级、生源地、客观成绩和是否跨专业并不会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导师关怀品质、改革教学方式、缩小师资配备差异和端正入学动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导师满意度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许多研究生在离开导师多年后,仍和导师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并经常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汇报工作。他们一提起导师,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导师是他们从事研究工作的启蒙人。在我自己长达五年的研究生生活中,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七八年秋,我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时,为了多学点东西,拼命地挤时间,争学分。导师张宝霖付教授及时指出,两年里不可能什么都学,要结合论文课题,抓主要的、基本的课程学习。尤其是数学,发展快、分支多,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如何正确认识导师的作用、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在三年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而且对研究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从学生的角度对此谈一些体会。导师,顾名思义,就是起指导作用的老师,其重点在于“导”。我认为,“导”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领”。  相似文献   

17.
导师既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层管理者,因此导师的素质便成为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大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职称、教学和科研经验、科研成果、正在从事或指导研究工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研究生导师仅仅满足以上四方面的条件就显得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了。一、新的形势对研究生导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科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学科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大科学”、“高技术”和“科学经济一体化”。具体体现在:①学科…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富 争议的人际关系之一。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应扮演什么样的 角色?研究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导师? 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导师是老板,这是近年来研究 生们对自己导师最普遍的指称。老板这样的商业用语,让人 直接想起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研究生用这 样一个冰冷的词语指称自己的导师,将其带入本应是自由民 主的学术研究领域,实际上反映出当今部分研究生的生存现  相似文献   

19.
晓曦 《家庭教育》2009,(3):12-13
家长:儿子快6岁了,无论我叫他做什么,他都会跟我讨价还价。每天叫他自己穿衣时,他说给他买玩具或买吃的他才自己做,若你不答应,他就赖着不穿。要不他也会说:“自己穿衣了,我就可以不用自己吃饭了。”每天吃早餐时,他说:“你喂我,我就吃,要不然不吃。”大家帮忙,我该怎么教育他啊!  相似文献   

20.
项子 《大学生》2013,(12):68-69
正本期关键词:逼着老师做学问研究生时期最常见的科研模式就是"跟着导师做研究",导师给什么任务,学生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做。不过,也有一些学生,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打破了传统的科研模式,主动找老师,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成长,就连导师也受益匪浅。我是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的研究生。读研三年来,我对桥梁设计的力学结构特别感兴趣,这跟我的导师孙教授的引领和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人都把导师称为"Boss(老板)",认为导师就是研究工作中的"Leader"(带头人),只要完成Leader分配的任务就能顺利毕业。我却觉得这样的概括并不贴切,我更希望导师能成为我专业上的"Tutor"(指导者)甚至"Guider"(领路人),这样才能让我在读研过程中领悟更多专业知识,在技能上也能掌握得更加扎实。也正因为这个想法,我在三年研究桥梁力学结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与导师孙教授也建立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