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看似相同的古代文体,如“论”“说”、“辞”“赋”、“记”“志”、“疏”“表”等,这些文体表面看起来相同,其实却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容易混淆,产生误解。如果对它们加以具体而完整的分析,就能使学生消除误解,进而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一、论与说“论”与“说”同属于古代论说文,它们的文体性质和行文特点有相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一,“论”与“说”这两种文体的来历有不同的渊源。我国古代以“论”为篇名的文章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如《荀子·天论》《庄子·齐物论》。清代学者王兆…  相似文献   

2.
“论”,阐明事理的议论文。源于先秦诸子。它们虽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来安排结构,但写法上千姿百态,很少雷同。如《过秦论》、《六国论》等。“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不同于“论”,它是寓言性质的杂文,脱胎于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用于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说”还有一种变体,实际与“论”相同,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3.
“说”作为文体有七种形态:解说、论说、小说、诸事、叙说、辩说、上书。其各自的文体特点,或说理、或以叙事说理、或叙事,其行进路线由说理至以叙事说理、至单纯叙事,就成为小说。《文心雕龙》与《文选》所述为狭义的“说”,视“说”有两种形态:“辩说”与“上书”。《文选》不录“辩说”,其原因在于认定它未独立成篇章,又不可“剪截”。  相似文献   

4.
【论】 是通过说理、举例来阐明论点,作出论断的一种文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如苏洵的《六国论》就是这种文体。 【说】 作为文体,有不同的内涵:①同“论”一样,是议论文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②是一种就事论理,夹叙夹议的散文,写法比较灵活,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③是解释经文的一种文体,如《诗》有《鲁说》、《韩说》等。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包含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主要是一部文论著作,开了中国古代文论专著的先河,但它同时也是一部最早的文学史大纲。文体论各篇,是刘勰比较集中讨论文学史的部分。他注意各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溯本求源,勾画出每一种文体的发展简史。如《明诗》篇实际上就是一篇诗歌史;《诸子》篇是先秦诸子百家简史;《诠赋》篇则是辞赋简史。其他各体,亦复如是。《文心》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紧密结合起来,简要勾勒出了从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6.
序,亦作“叙”,即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它既可以叙事说明,也可以抒情议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十多篇“序”,可分为二类,一是“赠序”,二是“著作序”。“赠序”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作者往往结合对方的生活特点写成临别赠言,或对受“序”者加以勉励、推重、赞许,或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或针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明代宋廉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因同乡晚辈前来看望,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说”,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文短气长,笔力雄健,它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文体明辨·序说》:“说,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相似文献   

8.
爱莲说浅议     
周敦(dǖn)颐(yí)(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河南省道县)人,时称濂溪先生,卒谥(shì)“元公”,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jì)月”。他著《太极图说》及《周元公集》。本文选于《周元公集》,清朝江昱(yǜ)怀疑这篇文章是别人依托的,但清朝修《四库全书》时,认为江昱的话并没有明显的证据,仍然把它放在《周元公集》里,应从此说。“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吴纳的《文体辨体序说》中说道:“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这是一种作者不想直说而托物寄意的叙事兼议论的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是:说:爱莲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议论文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一种独立的文体,而是以议论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类文章体式的总称谓.正如“苹果”、“桔子”、“香蕉”是“水果”,而“水果”却不等同于任何具体的“苹果”或者“香蕉”一样,议论文是抽象的属概念.它集合了一类文章都具备的主要的、普遍的本质属性——议论,但又绝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与其本质属性相一致、个别的和相对具体的文章体式.也就是说,作为抽象的属概念,“议论文”可以涵概一类本质属性相同的文章体式,然而却不可以替代做为具体的种概念的某一种个别文章体式.在古代,诰、书、表、奏,疏、论、说、  相似文献   

10.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说,古代议论兼叙事的一种文体,义取解述,名始于《易·说卦》,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便是这种文体的典范之作。《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它很象一首以“物”为题材,托物寄意、抒发情思的咏物诗,精致玲珑,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喜爱。用极短的篇幅,极少的文字,努力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境界,是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奏议,作为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表、疏、策(对策)等。奏又名奏章,是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刘勰《文心雕龙》说:“奏以按劾。”是说向皇帝揭发他人的罪过,请求予以制裁。不过,奏事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刘丹 《现代语文》2014,(12):44-45
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字,包括了许多文体。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将各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古文中文体甚多,这在现代散文中也颇有延续,比如日记、书信、游记、传记等。有的则是变了名称,如序跋变成前言后记。但现代散文也催生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文体,主要就是小品、随笔、杂文和报告文学等。小品与随笔,古时也有,但多指短小的篇章。现代小品文主张抒写性灵,颇有个性解放之义。随笔不同于古来的笔记体,还接受了外来影响,尤其是英法随笔的参照。再如杂文,也叫随感录、杂感等,因鲁迅的倡导而形成一种文体。报告文学,也是新兴的体裁。孙犁说:“文艺通讯,包括了通讯、速写、特写、访问记、印象记,以至报告文学,这些文学上的短小形式。”报告文学,也就是一种文艺通讯,但更讲究文学手法或表现。散文中不只是一体,而是多体共存。就此而言,散文颇有母体之义。不仅催生出许多子文体,本身仍是一体,一种富有弹性的文体。散文的文体,相对于诗歌与小说及戏剧来说更难界定,或者说更具弹性。散文的另一种区分是着眼于表现的,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朱光潜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而在《情与辞》中又这样说:“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这里首重情致,显然是着眼于文学意味的。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则分了六项,即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及状物。若加上写人一项,就齐全了。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前后解说不一的现象,笔者曾写了《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9期。)现在再就“解说不一”举隅于次: 一、关于“说”这种文体的内涵。“说”这种文体,1991年版初高中课本就选有7篇课文,对于它,课本前后有过4次解释。 初三册280页注⑩:“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初五册158页①:“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高二册273页“预习提示”:“‘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苏赋二题     
学界有《黠鼠赋》为东坡少作一说,但某些重要资料提供的外证苍白无力,而作品本身提供的内证又可以使其不攻自破。当以元桔六年一说为近是。对《赤壁赋》中苏子提出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的解说,学界似多疏误。其实所论为自然哲理(涵盖人生哲理),意在破宾客的拘执,追求对现实人生的某种超越。它主要渊源于儒家《易》学,完全与唯物论、辩证法暗合,显示了中国古代哲人的高度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一、“文体”略辨“文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诗大序》的“六义”说,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各有体”;从刘勰的《体性篇》到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我国古代的文体现基本上属于“体式”的范畴,包括体裁、类别、风格等内容,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又如“诗缘情而绔靡、赋体物而洲亮,碑技文而相质,殊缠绵而凄怆”等。文体体现了作家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但更指文学表现内核的外壳,因此文体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我国三十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的关于民族形式的争论,基本上就是这…  相似文献   

17.
《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中的“爵”字,在文中当“爵位”讲,不是容器。但它是从“容器”衍化而出的引申义。“爵”的本义是“礼器”,古代祭祀时要斟酒,爵,就是盛酒的容器。朱骏声说:“凡酒器亦总名曰爵。”这恐怕是从广义的角度说的,一般地说,爵在古代的用途,相当于现代的酒杯,不过,它的形状跟常见的酒杯是迥然不同的。(如下图) 爵字的钟鼎文作  相似文献   

18.
《文体明辨序说》是中国古代文体论集大成之作,在古代文体批评发展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文阐发了《文体明辨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辨体观念,并认为《文体明辨序说》虽然不及刘勰议论文体之“体大而虑周”,但也确实做到了分体愈细,辨析愈严,并全面总结了自先秦迄于明初的古代文体类型,将中国古代的辨体批评再次推向了高峰,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诗》在孔子之前已经结集成书,广为流传于春秋前中期的上层社会.而对于它的品评——《诗》说,也陆续相续问世.考察古代典籍得出,先孔时代已经出现了“献诗”说、“记物”说、“义府”说、“言志”说、“断章”说、“合意”说、“观乐”说等七种《诗》说.这些品评概有所主,各有所因,其立说角度不一,旨趣归属不同,而于中国古代诗学之意义则大致相伦.它们客观上揭示了《诗》之来源渠道、伦理内蕴、社会效用、缘作本意、歌乐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先孔时代人们对于《诗》的认识、理解、鉴赏与运用,对于其后诞生的大思想家孔子的诗歌见解以及汉代儒生之《诗》论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们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建构的一项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的文体在渗透交融之中展现着更为丰富的艺术魅力,所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扩大教学视野,强化课堂教学影响力,无疑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叙事诗《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都具有戏剧化叙事、戏剧性场景和大量运用戏剧化人物动作语言等特点,就可以围绕叙事诗的戏剧性特点,运用跨文体思维,简明解说文体分界与文体交融现象,并以叙事的戏剧性为核心解析文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进行教学延伸与可能性链接.运用跨文体思维来设计教学,也不只局限于叙事诗这一种文体,在许多文体的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