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丙华 《天中学刊》2014,(1):100-102
上博藏楚竹书《诗论》第三简“内勿”释读为“纳物”,从《左传》有关材料来看,应是春秋以来的成语,其内涵渊源有自。结合儒家的诗教传统,《诗论》谓《邦风》“纳物”,就是说其风物可以“纳民于物(轨)”而可施教化,也就是说可以“设教”,因而则可“溥观(示)人欲”。“敛材”应是“取材以章物采”之意。  相似文献   

2.
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环境与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关注。从大的社会风气言之:“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为性。谓之俗焉。风有薄厚,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引自刘昼《刘子·风俗》篇)从具体的成长环境言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于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引自荀子《劝学》篇)  相似文献   

3.
郭店儒简《性自命出》篇讲"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关于这里的"命"字,学者们多有争论。这里的"命"应作"生命"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简文"命自天降"的含义是说生命源于天(地),而生命源于天(地)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常识。第二,从生命的本质是气之聚散的角度来看,简文是说人的"性"(由喜怒悲哀之气构成的)源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来自于天。又,本句与《语丛三》中"有天有命有生"一句内涵一致,而后者则是说人的生命源于天。  相似文献   

4.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  相似文献   

5.
避讳趣谈     
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避讳”。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即“民风”,用“人风”代替“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7.
柬越观风记     
汉语中"俗"之一字差不多是贬抑到最低的一个了,因为华夏文化是追求高雅的文化,"雅"故为"文明",而"俗"正与"文明"相反。而古人对待"俗"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行政,更不只是依靠法律,而主要靠的是"风"。风吹草偃,无形而致,意谓像风吹一样渐渐缓缓地变化,而不是一味强硬处置。《诗经》十五国风是专说"风"的,因此"诗教"也就最能代表当时的"风教";换言之,《风诗》乃是往古"风俗学"的正宗。古人定义"风俗"大概有两种:其一肯定风俗的差异,南方北方,各有其宜,故以"从宜"称之。其一风俗当趋近于雅,而风俗不能自动变雅,必得"移风易俗",故以"移易"称之。而"移易"的目标便是礼乐文明。中华与四裔,当同则同,当异则异。同,意谓礼乐文明相同;异,意谓四方风俗有异。风俗容有不同,而礼乐文明不可不同。《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4册范世忠《使清文录》有《奉北帝旨问安南风景》诗一首云:"客问安南景若何?安南风景异中华。缁尘不染山河莹,八节皆春草木花。食少麦麻多菽粟,衣轻毛革重绫罗。虽然亦有相同处,礼乐文章自一家。"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与越南同与异的关系。彭丹华从事越南使者咏湖南诗研究,今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湖南分社安排前往越南及柬埔寨考察,与汉喃研究院建立联系,而观其风土民俗。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虽观感未及深入,而宗旨切合传统,是可嘉也。  相似文献   

8.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为“俗”。由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风俗紧密地联系着自然和社会。因此,风俗就成为人们借以观察社会人生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宋修美 《现代语文》2010,(10):118-119
亚圣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确实如此,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纯净与肮脏,  相似文献   

10.
陈平过河     
《今日中学生》2013,(12):26-28
论语【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1.
《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现存《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言部之"诤"皆释为:"止也。从言,争声。"其字也不与"证"、"谏"、"谂"并列,却杂厕于""与""""、"讫"等字之间。笔者于此颇有疑焉。其一疑其说解有误,其二疑其位置错简,殆非许书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为政》)孔子所说的上面这一段话,古时候曾经被当做选择  相似文献   

13.
毛诗序     
《高中生之友》2010,(7):32-33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15.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图珌是明末清初颇有成就的戏曲家与戏曲批评家.其《看山阁闲笔·词曲》之所论,重在戏曲作法,既别具洞天,又自成特色.黄图珌的戏曲认识观主要表现为:力主“化俗为雅”的“本色语”,以实际行动支持对“曲名”的改革,对曲难于词“倍焉”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关于"风骨",历代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是一个很难诠释清楚的概念。立足《文心雕龙》之《风骨》篇,笔者认为刘勰的"风""骨"均指语言而说,情感说或内容说是后人敷衍的结果;"风"是语言的简洁精要,"骨"是语言的质朴刚健,"风骨"是二者整合后对语言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柳永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长调,其词在"形"(词体)与"神"(词风)两个方面,一并着力,变雅为俗,无论是声腔体式,还是审美内涵,都能够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深植民间。同时,在艺术手法上融会贯通,屡有新制,"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使得"词"这种本源于民间的通俗文体艺术样式,开始了从雅室文案到"勾栏瓦舍"的回归,从而开创了以俗为美的词风,以新的风貌出现于词坛,标志着词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南朝齐梁时,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说是: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对于此处“梗概”一词,从来未见确凿的解释,而往往含混言之,意谓犹如“慷慨”。这大约是因为建安时人好言“慷慨”,故学者以为刘勰所说之“梗概”指的是当时人之“慷慨”。此等理解,看起来符合当时的情况,其实似是而非;又与上文“观其时文,雅好慷慨”相重复。故不得不再予考释,以决疑焉。考之诸书,梗概一词及其训释,并不少见。且列数例于兹:张衡《东京赋》:“故粗为宾言其梗概如此。”(《文选》卷3李善…  相似文献   

20.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