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知书是《圣经》中重要的神学经卷,其中以《约拿书》最具特色。其文本虽被赋予了庄严神圣的主题,却披上了喜剧性色彩的外衣,这与其它先知书的写作风格迥然不同。本文即从喜剧性人物,喜剧性情节和喜剧性语言三个方面对其喜剧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风格即美     
<正> 一几乎所有中外作家、理论家对创作风格的表述都是一些“形象的概念”。法国伏尔泰《论史诗》即是一例:“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的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幽雅的风格”。高尔基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直认为汉民族没有自己的史诗,其实,从史诗诞生的时代以及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征和传播的方式上来看,汉民族确有自己的史诗,从中西史诗在结构规模和叙述内容上来说,汉民族史诗不同于西方史诗的风格而显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密洛陀》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崇高理念、宏大规模、严谨结构等艺术特性呈现了布努瑶伦理道德的多维内涵,其程式化的表演与民族话语糅合了古歌伦理道德外在性与内在性的高度统一,并在历史流传发展中不断丰富布努瑶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和生活,成为布努瑶乃至中国民间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5.
“史诗”是一种用韵文形式来叙述英雄传说的文学形式,一般说来它包括史实和传说两种成份。《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人们所熟知的世界文学名著。它以重大的事件为题材,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规模宏大,风格庄严,布局富于戏剧色彩。几千年来,它不但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而且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研究小亚和希腊各城邦历史的珍贵材料。本文拟就这两部史诗的形成、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6.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红太阳颂》是一部群众集体创作的歌颂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史诗。阅读这部庄严的史诗,更加激起我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 毛主席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为中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既有共性,也有各自迥异的特色,而新闻标题就是一个时代语言的汇集之地。民国时期的新闻标题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三种风格:一是庄严稳重,二是紧跟时代,三是简洁朴实。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史诗”过渡的诗流与诗评 (1)关于“现代史诗”的名称 先是江河提出,“要写我们这个民族的史诗”,并在这一目标的导引下,进行了颇富实绩的探索。谢冕在《当代诗的史诗性》一文中,最早确立了“现代史诗”的概念。他把江河及其他一批追求相近的青年诗人诗作,称为“现代史诗”,宣称:随着“朦胧诗”高潮的过去,“诗人们开始把对‘现代史诗’的召唤当作现阶段诗歌最庄严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笔下的<日光流年>是一部男人的史诗,史诗中的女性们面对苦难化的死亡宿命时有着坚毅的生存意志,以另类的面貌对抗着喉堵症,但只是一种"他者"的意志.在面对强大的男子性政治逻辑时,她们的身体、话语都被遮蔽或者悬置了,以至于只作为一种物质、符号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理论,从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以探寻史诗的整体叙事风格和特点。在解析史诗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从文本内部解读史诗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透露出来的哈尼族史诗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史诗视域下观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无论是从最适宜于史诗性作品成功创作的题材内容来看,还是就其宏大的史诗叙事,独具史诗性民族英雄特质的蜀汉英雄形象,以及极具史诗意味的美学风格看,都堪称一部中华英雄史诗,它是罗贯中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史诗性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13.
创世史诗中神迹的不完美,赋予了史诗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和隽永的艺术风格。《冷斋调》和《俚颇古歌》是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两个异文本,在彝族地区至今仍然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史诗通过天地的不完美、万物的不足、不能永生的遗憾和兄妹婚的无奈四个方面,达到了史诗中神话色彩与纪实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史诗是人类文明的外化,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学主题的演变。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自己的史诗创作,但在史诗的发生与发展、内容与风格、情节与母题上却存在着很多既趋同又相异的特征。对于希腊和蒙古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史诗作品进行审美关照下的比较性研究,有助于揭示东西方文化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的同质与异质,并在跨文化视野中使史诗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风格与翻译     
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着力较多的是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和传达,往往忽略文本风格的再现。本文通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归纳形成文本风格的主要因素,就风格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进行探讨,提出如何把握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亦史亦诗 史诗兼融——试论影视传记片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传记片作为传记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门类,其美学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传记的真实性;影视的艺术性;审美主体的个性。影视传记片应该呈现出史诗的境界、史诗的风格,应该亦史亦诗,史诗兼融,方可与历史上那些显赫的传主辉煌的生命存在相称。  相似文献   

17.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质上是美丽而庄严的.但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沉沦于狭隘的个人得失,忽视了生命的美丽与庄严.而在<边城>中,通过一系列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更窥见了生命的庄严,从而达到了审美性生命体验的极致.  相似文献   

19.
《安魂曲》是俄罗斯阿克梅派诗人阿赫玛托娃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部真正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是民族悲剧的回忆录。在这部作品中,诗人综合运用自传性书写、多重叙事视角、声音叙事、文本间性及比喻、隐喻、拟人等诗学手段,反映了一对母子、一个家庭的遭遇及同时代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的悲剧,使其成为用血与泪凝聚而成的“人类苦难纪念碑”式的宏伟史诗。  相似文献   

20.
《罗兰之歌》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时期法国的著名英雄史诗。无论从其源流还是文本来看,它都呈现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经神职人员等的后期加工,使史诗的民间性转为隐形的存在。从情感第一性、思维二面观以及民众狂欢等这些较为不易变更的内在特征入手,有助于我们揭示其民间性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