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也将于4月23日至2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说到航天飞行,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小编首先想到的是火箭,因为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2019年,我国将接连上演航天重头戏:"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复飞、"长征十一号"火箭将进行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全年将出动7枚长征运载火箭,计划再发射10颗北斗卫星,进一步完善北斗三号系统……真是好戏连台。自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专家罗伯特·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现代液体火箭至今,世界各国的火箭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也在不断实现着人类"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中国探测器要去火星了从今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的序幕。46年后,中国又将目光瞄准了火星,"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获准立项,首个火星探测器预计2020年发射飞往火星。探测器将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苑》2010,(9):48-48
201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度过了他40岁的生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正>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我国已经发射了300余颗卫星,覆盖了通信、遥感、导航、科学探测等领域,中国航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而这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默默付出。作为中国航天技术创新链中的"第  相似文献   

5.
正4月23—25日,以2018年"中国航天日"为契机,在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下,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远望智库、软件定义卫星联盟、赛思库、东方飞腾投资、小火箭协办的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此次论坛围绕"乘商启航,遇见未来"主题开展,旨在聚焦融合国内外商  相似文献   

6.
正4月23日—24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序幕。本次论坛以"中国航天日"为契机,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工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网易科技、远望智库协办。本论坛以"逐梦航天,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新航天,新生态"为论坛口号,旨在聚焦融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先进技术理念,探索发展未来宇航科技,推动商业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就像是卫星的"大巴车",开启了卫星的"群发模式"。运载火箭由"专车"变"大巴"起初,1枚运载火箭只能将1颗卫星发射到太空。那时,运载火箭相当于卫星的"专车"。因为是坐着"专车"升上太空,所以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人地球轨道。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3  相似文献   

9.
正4月24日,为统筹做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和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北京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北京航空航天学会、卫星产业投资合作工作委员会、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新浪科技、空天界、国翊创新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首届2020中国航天创新发展云峰会。面对疫情,峰会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全行业奋战在一线的航天人共同纪念"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共同展望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新篇  相似文献   

10.
正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当年,屈原写下旷世奇文《天问》。该篇诗歌连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提出172个问题,追寻宇宙的奥秘。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午10时,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且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25日下年,《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快乐科学校园行"小组成员,带着一些"飞行器"来到了南京市阅(?)楼小学,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放飞梦想。  相似文献   

12.
中航 《今日科苑》2005,(2):25-26
据中新社北京2004年12月12日电,据此间媒体援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消息,2004,年中国航天用八发长征运载火箭,将十颗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2005年中国航天发射将迎来新的挑战,其中亚太六号卫星的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已排上日程。  相似文献   

13.
科苑 《今日科苑》2009,(23):14-19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7日,"中国航天日"甘肃金昌分会场开幕式暨"火星1号基地"开营仪式在金昌市"火星1号基地"举行。"火星1号基地"是目前为止中国首个根据真实航天逻辑打造的火星生存模拟基地。目前,"火星1号基地"已建成总控舱、气闸舱、乘员舱、生物舱等九大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3,(11):26-27
杨利伟:中国航天第一人 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于16日6时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杨利伟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 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郑杨 《金秋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郑杨 《今日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14日,国内国际各大媒体同时刊出一条新闻——中国第一颗整星出口卫星即尼日利亚卫星成功升空,这条新闻让全世界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在它之后.2008年委内瑞拉卫星成功发射.多颗涉外卫星整星出口研制合同相继签订,中国航天在迈向国际舞台的征途上大踏步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