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过程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要针对蒲鲁东颠倒地理解经济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唯心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动力三个方面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三个方面的批判过程中,进而可以看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理论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马克思不仅对自己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的验证运用和丰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批判历程。因此,《哲学的贫困》也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了。  相似文献   

3.
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学界对此问题的阐述往往分成关联甚少的两块:青年马克思和成熟后的马克思,马克思自由观的来龙去脉则鲜有涉及,这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命运可知。《批判》是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但这一著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曹典顺博士的《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可算对此缺憾的一个补足。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费尔巴哈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型,揭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标志这一转型的重要理论著作。选些论述试图丰富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的解释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非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吸收前人有关实践的论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正式确立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实践视角出发,考察了人之外的客体、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蒲鲁东和马克思的争论是马哲史上著名的一段公案。马克思与蒲鲁东从相识到关系破裂,这期间二者思想相互影响,逐渐对对方思想实质认清,直到论战的爆发,各自以《贫困的哲学》与《哲学的贫困》作为思想堡垒,针锋相对。二者的分歧究竟在哪里?解读《经济学的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两个文本中的思想,从哲学上理清二者分裂的关键所在,同时把握马克思此时的思想脉络,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蒲鲁东和马克思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的批判性改造的过程,就是创立科学的黑格尔学的过程。大学时代的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作为博士论文的核心内容,其中所隐含的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成了马克思理论前进的一条主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确认了否定的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研究过程,揭示了劳动的两个本质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页)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开在自己时代这棵大树上的一朵鲜花,都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语),并且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哲学和时代血肉相连。 早在马恩从事哲学活动的初期,就非常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流露出了很强烈地重视时代、重视现实的意向。马克思指出:“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实践的,之所以是这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路径和方法是实践的。人是讲求方法的动物,因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形成的前提——实践的方法论,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孟子立足儒家提出"义至上"的义利观。孟子"义至上"思想源于对儒墨法三家的扬弃。孟子"义至上"的义利观包含何必曰利、舍生取义、恒产与恒心三个维度。孟子"义至上"思想推动了儒家义利观的发展。"义至上"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个体怎样生活、怎样成就理想道德、怎样治理国家这三个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统学生社区管理中的误区与弊端、管理哲学的新理念——有效授权、参与式管理两方面浅析了学生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近年来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展哲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出现了专业化、个性化、边缘化研究趋向,发展哲学研究不断向深度推进.学界就发展哲学的内涵、学科性质、理论贡献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同时发展哲学也存在着研究瓶颈:缺乏对发展的理论前提反思,发展哲学与其他发展理论划界不清,缺乏实证视阈,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使发展哲学研究处于无根状态和找不到新的出口.因此述评近年来发展哲学研究具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的。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重新强调;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某些观点进一步加以具体化;提出新的哲学观点,作出新的哲学概括以及哲学方法论贡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It would be convenient to pretend that the historie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Britain and, by extension, the USA and Australia, were responses to a common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but convenience in this case could only be accomplished at the expense of explanatory powe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these three places is parallel but not in comm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Britain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philosophy than i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US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USA appropriated the lead of the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d initially retained closer connections with social science than did its English counterpart. Nevertheless, it is argued here that educational philosophy's reference to social science—Victorian and modern—is the missing explanatory element in modem histories of the discipline. The appropriation of education by social science—a common feature of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Britain, Australasia, and the USA—leavened the research agend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Britain. Peters’ educational work can be best understood as an attempt to reunite education with moral philosophy such that the study of education would resume a profile similar to its nineteenth‐century counterpart, when it was moral philosophy that provided the most interesting discussions of human nature, primitive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education among them.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bad reputation humor traditionally had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Two of the main charges against humor—that it is hostile and irresponsible—are linked to the Superiority Theory. That theory is critiqued and two other theories of laughter are presented—the Relief Theory and the Incongruity Theory. In the Relief Theory, laughter is a release of pent-up nervous energy. In the Incongruity Theory, humor is the enjoyment of something that violates ordinary mental patterns and expect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ongruity Theory is traced in thinkers like Aristotle, Kant, Schopenhauer and Kierkegaard, and refinements are suggested to the theory. The Incongruity Theory, it is argued, helps us to appreciate the affinity between philosophy and humor, especially the genre known as stand-up comed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using Robert Nozick’s analysis of wisdom to show how dramatic comedy embodies practical lessons for living well.  相似文献   

19.
困厄与突围:高校成人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飞 《成人教育》2011,31(4):93-95
当前,高校的成人教育存在着注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培训、重视规模和经济效益轻视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管理机制混乱等众多问题。为了顺应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必须通过对办学观念、培养目标、管理机制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消解在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实现成人教育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elaborates and exemplifies a potential categoriz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using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approaches to doing so—the so-called ‘whys’ and ‘hows’. More precisely, the ‘why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o categories of ‘philosophy as a tool’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as a goal’, referring to a stance of considering it a purpose in itself to teach students certain aspects regarding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A division of the ‘hows’ into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is offered: illumination approaches; modules approaches; and philosophy-based approaches. A major part of the article is spent on providing illustrative exemplifications of each of these approaches by referring to already implemented uses of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well as by suggesting new 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