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姝婧 《小学语文》2012,(7):100-101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和故乡的散文。文章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琦君从小师从围学大师夏承焘,《诗经》《左传》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经典的熏陶使她的散文具有r一种清新的诗化情蕴。  相似文献   

2.
琦君是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她的散文笔触细腻感人、清新自然,许多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读了《桂花雨》这篇散文,你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琦君那细雨般的思乡之情,可以闻到那浓浓的桂花雨的味道,可以品味到那童年喜摇桂花的点点喜悦。教学《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穿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这场桂花雨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3.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与原文相比,两个版本都有删改。虽然经过删改后的文本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我们还是能够闻到琦君文字中那股浓郁的桂花香味。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的研究。《桂花雨》是琦君的一篇散文,选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教材。怎么让十岁的小孩,走进《桂花雨》的字里行间,深度学习呢?我听李老师上《桂花雨》,听着孩子们结合句子谈着自己的各种感受,不禁陷入沉思:从"感受"入手学习散文,几乎是老师们的首选,可是这样的学习没有难度,自由随意,感觉四通八达,难以通过散落的语言走向散文的神韵。听课中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孩子把大家带进了文本,还没走远,另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本次说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研读文本说教材《桂花雨》选自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文章脉络清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以香气四溢的桂花为主线贯串始终,语言清新质朴,  相似文献   

6.
眼前的桂花树,与课文《桂花雨》的作者琦君院子里的那棵几乎一样,也是笨笨的树枝,不怎么粗壮的树干,有两层楼那么高。琦君笔下的桂花树下过奇特的"桂花雨",有过难忘的"摇花乐"。那一棵让琦君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桂花树,香了她的身心,也香了她的童年!而眼前的桂花树能给学生的童年烙上什么样的记忆呢?  相似文献   

7.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文风朴素而恬美,清新而雅致。文章语言质朴,通篇体现一个真字: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  相似文献   

8.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编入了台湾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课文。把三个版本的课文放在一起,能够发现:台湾版选编的就是作家的散文原作,原汁原味;人教版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童年叙事之感;苏教版的改编有  相似文献   

9.
《桂花雨》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思维导图”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所体现,能让学生直观体会,更好地结合关键词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  相似文献   

10.
《桂花雨》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思维导图”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所体现,能让学生直观体会,更好地结合关键词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  相似文献   

11.
王亚敏 《教育文汇》2014,(12):32-33
去年在苏州大学短期学习,听了陈国安教授的一堂小学语文课一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既十分感动,又觉得惭愧。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13.
《桂花雨》(人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朴实无华,清丽典雅,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故土情怀和对母亲的爱.不仅读起来清新自然,而且简洁深刻得让人难以忘怀。教学中,教师可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  相似文献   

14.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教完琦君的《桂花雨》,村子里的桂花香气早已沁入心脾,童年时的摇花乐趣也历历在目。桂花,是江浙一带常见的乔木,在作者琦君笔下,桂花不仅香气袭人,还承载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那一抹乡愁,如烟似雾,虚无缥缈,却又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身居海外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思乡已泛化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纠结。这种思乡之情在琦君的笔下却显得浅淡而深沉,并且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感情氛围。品读《桂花雨》,当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处处弥漫着的淡淡乡愁以及深深亲情。  相似文献   

15.
正《桂花雨》是一篇蕴涵丰富人文内涵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作者深情回忆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充满田园风光和理想色彩的田园生活。读着读着,浓郁的桂花的香气四溢,琦君的思乡情怀也萦绕在心头,满头满脸弥漫的是香,满身满心凝聚的是愁,这是一种甜甜的香,这是一种暖暖的愁;这是一种愉悦的香,这是一种幸福的愁;这是  相似文献   

16.
《桂花雨》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的千般情结、万般思绪都寄寓在桂花里,从“摇桂花”到“思桂花”,再到“恋桂花”,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如何让学生从散文当中读出情感,体验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带领学生自我品读,自我感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深入文本,自主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教材版本 琦君《桂花雨》原文 教学实录 ……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来写的呢?  相似文献   

18.
琦君的《桂花雨》散发着浓浓的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小时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文中七次提到了桂花香,并将“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19.
陈青 《河北教育》2008,(7):21-25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琦君以素淡温厚的笔调带我们重温了儿时落英缤纷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基于对学生及本课的特点,我将以“喜爱”为落脚点,以内在情感为主线,以重点词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为手段,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品读桂花香,体验摇花乐,感悟思乡情,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生共振,实现有效教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作家也是一部书,既要读他的作品,更要读人。“作家名片”就是我们深入了解其入其事其作的通行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既能发现作品散发的魅力和作家人生的轨迹,又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并点燃未来希望的闪亮之灯。本期作家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部分散文《泪珠与珍珠》《春酒》《桂花雨》等入选中小学教材,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琦君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