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动 之 于(以) 名”结构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人们一般把它看作“动宾/补”的结构形式,而忽略了它在相同结构形式下的多义关系。试比较下面的例句:甲组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2)验之以事,合契如神。(《张衡》)乙组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4)宋襄公赐之以马二十乘。(《左传》)  相似文献   

2.
(一)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第五册)“居庙堂之高”一句课本注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指朝廷。”各家注本的注释亦同;《辞源》、《辞海》“庙堂”条除本义外,也只收“朝廷”一义。按一般逻辑和语言规则,“庙堂”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6.
对于《天问》“成播柜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四句,注家们的解释不能确定,根据相关文献,此段四句是将鲧与后稷进行比较以质问的。  相似文献   

7.
[自读重点] 比较《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两文写作目的和“叙”“议”方法的异同,明确“叙”与“议”在文中所占比例应根据写作需要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操作步骤] 一、吟诗导入“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这句唱词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演化而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上刊有李先茂先生的《新议“双宾语”》一文(以下简称《新议》),认为下面两句不是双宾语句: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②我给他一顶草帽。李先生认为“王小红”与“笔”、“他”与“草帽”都有领属关系,“其中的‘王小红’……”显然与‘一支好笔’构成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即‘王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祝福》开首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多有同志以为难解。今试诠之于下: 《祝福》的故事发生于“旧历年底”,祝福的时刻既说“旧历”,自然是针对“阳历”而言,而规定过“阳历新年”,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第一句不但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而且又告诉了读者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2.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14.
《高宗谥议》是唐代皇帝谥议文中颇为独特的一篇。唐代皇帝谥号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部门官员集体议定,上奏朝廷确认。《高宗谥议》的作者涉及执笔者、身份作者、精神作者等多重关系,虽以中宗口吻表达,实反映武后的意志。其按语关于“天”“皇”“大”的解释,或循旧例,或据经典,或为新创,与武后及官方的习惯说法不尽一致。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应理解为“天皇”“大帝”的合称,文中关于高宗谥号的解释及其“九德”的过度虚美,杂糅诸家思想学说,大抵以儒家为根本,以道家为归宿。武后将高宗神圣化,与其特定的现实背景和政治用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数句的解说,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因为它并无费解之处,行文也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载《〈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一解》(以下简称《一解》)一文,对这几句话提出了新的解说:以为“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担心他不能完成,而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的意思。《一解》还对原来通行的解说  相似文献   

16.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  相似文献   

18.
李月萍 《作文与考试》2023,(Z2):148-14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关于“势”的词汇特别丰富,有识势、顺势、优势、胜势、蓄势待发、审时度势、装腔作势,仗势欺人……人生差距的拉大,关键在于“势”字前后添什么。如喜欢下棋的人常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史学家薛居正的《势胜学》开篇第一句即:“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相似文献   

19.
顶真,又称“顶针”、“联珠”、“连珠”、“蝉联”、“连环”、“继踵”、“顶针续麻”,是修辞学上的常用辞格之一。其特点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如“反正说的都离不开修沟,修沟反正是好事,好事反正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会有错,是不是?”(老舍《龙须沟》)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采用顶真手法的对联不计其数,其中嵌以“竹”的也非屈指可数,这里辑录几副,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0.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