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友欣 《东南传播》2010,(8):138-140
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罗建光 《今传媒》2012,(2):138-139
随着DV摄像机和计算机的普及,DV短片在当今高校已成为学生短片创作的一种潮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DV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DV制作设备操作的便捷,制作成本的廉价,普通民众纷纷加入DV剧制作队伍。近年来,大学校园DV制作爱好者成为非常活跃的创作群体。本文拟结合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分析大学生DV创作特征,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石中军 《东南传播》2011,(7):112-114
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传播相关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DV创作的兴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DV作品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DV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纪录片多以电视,电视为创作环境和传播载体,随着数码、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的主体大跨度地泛化,DV纪录片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和创作欲望的情境中催生的。显而易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DV纪录片带入生活之中,DV纪录片的内容和思想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  相似文献   

7.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8.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DV创作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9,(10):44-45
中国DV现状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有创作范式对旧有模式的合理性颠覆,DV纪实类节目的创作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视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以翻番来计算的,这反映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电视市场的深度开掘,技术上的不断更新等方面,但由于宣教式专题片和“纪实主义”的深远影响,纪实艺术在观念和创新意识上的脚步走得艰难。2008年的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中的120部DV获奖节目,  相似文献   

13.
赵毅 《新闻世界》2014,(9):237-238
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使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不断降低,高校校园短片的创作因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本文对高校校园短片的制作流程进行了简述,针对时下校园短片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同时浅析了校园短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高校校园短片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DV影视创作的特点:拍摄成本低廉。目前DV摄像机价格适中,小巧方便,便于携带,拍摄耗材成本很低,新型号的机器甚至达到零成本,例如硬盘数码摄像机、存储卡数码摄像机。制作技术完善。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数码影视的后期制作,只要在普通的家用计算机上,通过IEEE1394接口或者USB接口,使用大多数摄像机厂家提供的编辑软件,以及各种免费的编辑软件,就可以方便地编辑。  相似文献   

15.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赵玉桥  何琳 《东南传播》2015,(2):130-132
作为DV创作的主力军,高校学生富有激情和与创意。但是高校中课程体系的不完备、相关师资力量的匮乏、学生影视媒介素养的缺乏影响了高校学生DV创作能力的提高,要促进学生DV创作能力得到提升,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合理课程体系,充实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创建高效的学生创作团队,提高学生影视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高校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8.
冷冶夫 《视听界》2004,(6):45-48
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时代会来的这么快;谁也没有想到,数字化的DV机,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华夏大地。于是,伴随DV机一哄而起的,便是大批的DV人和大量的各式各样的DV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央视播出,有的发行到国外,有的在民间传播,有的个人收藏……DV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DV作品而言,确实有个“产量众多播出极少”的问题,我们暂且抛开DV人与主流媒体记者在工作经验和“硬件”使用上的差异,在纪录片创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文成 《当代传播》2007,(6):52-53
本文分析了我国DV影视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DV影视产业发展提出了两个建议:多些鼓励,使DV影视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DV产业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谈个人"DV"在电视新闻监督中的缺失及补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DV在舆论监督中的缺失纵观我国目前的个人DV影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学子们创作的DV纪录片,主要以吴文光的《江湖》、睢安奇的《北京风很大》、杨天乙的《老头》白颖的《黑人》等为代表,其焦点是关注基层民间社会,表现社会边缘人群的原生态;一类是普通百姓创作的DV小品,其见之于荧屏的有每周四的央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