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课程"界定为"母语教育课程".这种界定不仅容易引起歧义,导致语文课程性质的社会语言学的视域错位,且与已经颁行4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不相符合.应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母语"、"祖国语文"、"祖国语言文字"等改为"中国通用语文",它将对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就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其中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这是2011版新课标一个重要的修订,而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涛声依旧",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改革,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来回应新课标的修订,这就需要我们来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姜岚 《现代语文》2007,(10):34-3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自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课程的内涵阐释有了一系列变化。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增加了"语文课程"之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  相似文献   

5.
赵玉平 《语文天地》2013,(16):30-3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已进入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从"语文知识核心时代"走向"语文核心素养时代"。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丰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定位呢?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归根结底,无非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归属问题,即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新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某语文专业杂志今年连续几期就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有专家声言"到现在我们不知道语文是什么",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好像都不知道课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有人说,这里说的是语文课程,不是语文。这又非常令人遗憾,语文课程就是我们天天上课教的语文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枯燥无味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害怕学习,课堂上教师的"主宰"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的畸形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特别忽视了语文实践活动,这必然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资源,优化语文课程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  相似文献   

12.
<正>"理念"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观点。它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概念,是对规律的一种诠释。《语文课程标准》使用"理念"一词,其目的是为语文教育提供一种理性规范,引发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导语文教育实践。语文课程理念是一个理念系统,包括目的和途径两个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基本理念的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努力建设开放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文化"一词,在讨论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的时候,"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明确贩的文化视野,它是在文化这个宏观的层面上认识语文和语文课程的.以往关于语文课程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这种论争发生在语文课程的内部,事实上,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很难以一方否定另一方.<语文课程标准>跳出语文看语文,把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置放于文化的语境中,从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融合,统一实现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无法截然地分割开来,这样,"课程标准"实际上解消了那个没有结果的论争.语文教师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和实践"课程标准",应该有非常自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语文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语文课程的多重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及义务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目的、特点和性质,等等。可见,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真追求。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落实它的呢?笔者结合2011年版语文课标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在加强语文课  相似文献   

17.
李湘粤 《语文天地》2011,(11):33-3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关注课  相似文献   

18.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乱象。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妥当乃至荒唐,在语文教学中大面积地存在着。"而《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内容选定不确定性的弊病却越来越凸显,很多专家和一线老师逐渐认识到"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