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穆时英的普罗小说和新感觉小说“自身形成了一个南北极” :前者以纯熟的口语、粗犷的笔调表现贫富的对立 ,后者以感觉化的取向展示都市生活的病态与畸形。“南北极”形成的原因在于 :刘呐鸥及其译作《色情文化》的影响 ,时代氛围与穆时英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 ,穆时英独特的身世、二重人格以及其确定信仰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穆时英的成名作小说集《南北极》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其贫富矛盾对立的主题模式和大众化的口语形式曾被看作是对普罗文学创作主张的成功实践。但是,不难看出,在贫富矛盾对立的主题模式下,作品强调抒写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意志和人性异化主题,独特的叙事形式和纯熟的大众化口语则只是作者对形式技巧一以贯之的试验和创新追求。由于缺乏普罗阶级的观念形态,《南北极》系列小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罗小说。  相似文献   

3.
在1930年代的政治化语境中,穆时英创作了一批很有左翼色彩的大众文学,被左翼作家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是,“普罗文学”和“大众文学”全不是穆时英的真志趣,他所响慕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不信仰“某种思想或主义”,远离政治,他只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生活,努力进行艺术的探讨,创作出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因早期的小说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小说集<南北极>所洋溢的并不是"都市气",而是浓郁的"水浒气".这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其中的"水浒气"表现的是末路英雄的反抗,描写了阶级对立,表达了穷人要翻身的思想,并反映了由个人反抗走向群体反抗的道路.末路英雄的语言暴力将这种反抗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公墓》为界,前期的普罗小说充满对生命强力、原始野性的张扬,后期的新感觉小说展示了病态的都市生活与畸形的人生百态。这种风格的差异,主要是时代氛围及穆时英双重人格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无论作为"普罗之白眉"还是"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都是一位风格独特却又备受争议的作家.建国前,左翼、京派以及现代派作家曾对穆时英做出大相径庭的文学评判.建国后,受时代语境限制,穆时英研究一度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恢复.时至今日,无论对外围史料的搜集,还是对文学本体的分析,穆时英研究均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穆时英的文学风貌,比较深刻地揭示穆时英的文学史意义.但仍有不少论题有待进一步开掘.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引发了当时美国社会关于新黑人“暴力抗议”的热议。《土生子》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以“暴力”抗击白人世界的过程,也是焦虑心绪不断阻碍其实现自我觉知、觉醒的心理过程。“暴力”使别格有了自由的可能性,但自我意识能力的匮乏使其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唯有以破坏性冲动来掩盖内心的焦虑。《土生子》中的“抗议”书写融合心理学与文学的跨学科视域,不仅影射出美国的新黑人形象及少数族裔问题,作品的内容结构亦是种族矛盾中弱势群体焦虑心理的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9.
贵刊 2 0 0 3年第 6期发表了李功爱老师关于“地磁北极、南极与地理北极、南极相反吗 ?”一文 .该文作者为了搞清楚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关系 ,查阅了《大英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等资料 ,并且请教了有关专家 ,最后得出结论 :(1)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2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由潘孝硕先生撰写定名的“磁南极”和“磁北极”不是国际公认的“磁南极”和“磁北极”,也即我国现行中学物理课本中标注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的方位不是国际公认的 .对于上述结论笔者不敢苟同 ,说明如下 :一、…  相似文献   

10.
《咱们的世界》体现出穆时英对“力”强烈的崇拜,这种“力”包括了以金钱为代表的权力和以身体为代表的蛮力.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让穆时英明白了人情的冷漠,家人对自己巨大期望同自己难以改变家庭现状的矛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二者正是穆时英对“力”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2.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观澜文集》,南宋福州人林之奇编纂。林之奇受吕本中影响,是一个讲究文学的人,评价人以文采华丽为第一。因教学之需,林之奇编辑《观澜文集》,主要收入了先秦至北宋末年文学史上的名家,如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曾巩、苏辙、王安石等人名作,鲜明地体现了他重文的文学观念。《观澜文集》影响着吕祖谦,及其吕祖谦的门人,以及明代的朱右、唐顺之、茅坤诸人,对明代文学史上提倡唐宋文学的走向及唐宋派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洛中集》,疑为自居易编。主要收刘禹锡、自居易二人之唱和诗作,然久己失传。今人贾晋华在《(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一中对其进行了考辑,成果卓。然其考述尚存在疏漏之处,复原诗作之篇目与编年亦值得商榷,故而重新辑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