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慧 《今传媒》2016,(7):38-40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写于1990年,作者是著名美国中国学家孔飞力先生.此书通过对1768年最初发生在江南地区、而后逐渐蔓延到全国大范围地区的“叫魂”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了“叫魂”背后的社会乱象,最后落脚在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的演变以及权力体系的运作上.本文旨在从百姓、官僚和皇帝三个层面来揭示乾隆盛世下的真实面目,以叫魂案为线索揭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社会真实情况;并进一步对“叫魂”案中谣言的传播进行重点的研究,运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所提出的“谣言公式”(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对叫魂谣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叫魂谣言背后的心理传播机制和社会机制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彭路杰 《东南传播》2014,(2):124-126
1768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叫魂"案经过孔飞力教授的系统研究之后,成为学界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重新解读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梳理叫魂谣言生成、扩展与消解的路径,并以此分析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等因素,进而分析对现代社会谣言控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不可禁绝的谣言 1768年,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中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传言有人通过向他人的名字、头发或衣物作法,就可摄人魂魄,操控生死.几个月间,这样的谣言从乡野村夫之口一直传到皇帝乾隆那里,影响波及十二个省.乾隆反复过问此事,大小官员为之疲于奔命,平民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叫魂"案一度牵连各地数十乞丐僧道入狱审讯,一批官员因之受到处分,但最终大多数案犯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相关谣言也渐渐平息.  相似文献   

4.
1768年正值康乾盛世,但"叫魂"妖术谣言却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传播。盛世之下,谣言为何会肆虐传播?对叫魂犯的清剿缘何成为一场闹剧?透过妖术谣言,可以看到富庶之地民众的恐慌是谣言产生的隐蔽逻辑,信任缺失的地方官员只能亦步亦趋地应对谣言,极度猜疑的统治者将谣言解读为政治阴谋。这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促使一种潜在威胁的妖术恐惧演化为一种实在的生存斗争。  相似文献   

5.
黄晓 《青年记者》2016,(9):84-85
美国汉学家孔飞立教授所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以下简称“《叫魂》”)一书,描述了当时中国的这样一个场景: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从早春到晚秋,一种被称作“叫魂”的妖术在中国掀起狂潮,弥漫清王朝12个省,直抵京师.折腾到年底,牺牲了数条无辜性命及丢掉很多乌纱帽之后,案情终于真相大白:所谓的妖术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闹剧,起源就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家庭纠纷.一个普通的谣言何以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恐慌?这谣言的背后又反映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以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为背景,梳理谣言从酝酿到衰退的整体面貌及其社会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对当下的谣言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傅文仁  颜陈 《新闻前哨》2013,(12):73-75,81
在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陈宝成事件"中,山东当地媒体大众网因为不断跟踪报道陈宝成案相关事实,并对网上出现的各种传言、谣言及时澄清辩驳,成为该案舆论场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本文以此案为例,通过主流网站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角度、引导方式等进行"矩阵"分析,解读新闻反映舆情事件的本质性变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1981年,宝洁公司与魔鬼有联系的谣言不胫而走,据谣传,该公司为使生意兴隆,与撒旦签了约,将利润的百分之十交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这条谣言让该公司痛苦不堪。2010年2月11日,一条"凌晨有大地震"的谣言,两个小时内忽悠了半个山西。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充满谣言的环境中。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揭开谣言的神秘面纱,让读者初步了解谣言,不再惧怕谣言。  相似文献   

9.
在对"谣言"进行分析时,不少学者都选择分析谣言的程式化进程,以及谣言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但缺少对谣言传播的动力分析。本文将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通过对"脱离传统秩序后个体的状态"、"群体对个体强大召唤力"、"群体召唤结构下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的分析,试图分析"谣言传播的动力因素",以期提升在校大学生在认知与抵御"谣言"方面的媒介素养的实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杞县钴60泄露”事件看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军宁  李骅 《新闻世界》2010,(11):137-138
谣言是一种非正常的传播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2009年7月河南省杞县发生的"钴60泄露"事件可以说一个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12.
贺雅文 《新闻世界》2014,(10):123-124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谣言和真相是一对相互纠葛的矛盾统一体,真相一旦露面谣言就会退却,真相迟迟不露面,谣言就会见风蔓延。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时代,谣言仍如幽灵般时时闪现,频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给以传播真实、科学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拷问。发生在今年三月间的"抢盐"风潮清晰地为我们演示了谣言从兴起到消失的完整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信息传播体制的警示范例,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新思路,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清明而和谐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广州亚运赛场上"杨淑君失格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阴谋论"谣言为切入点,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阴谋论"谣言的呈现方式以及逻辑构成;然后进一步探究谣言得以迅速而大规模传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实的模糊性是如何在该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被建构出来;最后梳理出"阴谋论"谣言从萌发、壮大、变质一直到消亡的大致发展历程,在对各个阶段谣言特征的归纳分析中着重探究台湾政党、媒介、网民三者之间权力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15.
苏学良 《新闻世界》2011,(5):240-241
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反馈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了。本文以最近发生并已平息的"抢盐"事件为例,着重分析谣言是如何越过时空、知识背景、职业等诸多障碍,得以广泛传播并导致一系列看似不合理的集体行动的。对谣言的演变以及社会语境进行深入考量,有助于增强对谣言的疏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马缘园 《新闻世界》2014,(10):134-135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加强微信传播内容的管理,监测微信谣言、及时辟谣追责成为当下一项重要任务。微信谣言具有隐蔽、封闭传播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微信辟谣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辟谣方阵,树立"双微互动"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的进行微信谣言防治。  相似文献   

17.
江南  杨伟 《新闻世界》2014,(6):178-179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以微博谣言的治理为例,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法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网民盲从跟风的心理、政府的不作为、"大V"利益诱惑的麻痹、媒体的失语,我们应当从改善民生、听取民意、及时应对、提升素养、培养"好声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何宁 《新闻世界》2011,(7):285-286
所谓谣言,是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谣言虽然不真实,但却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反映。本文以不久前发生的"抢盐"事件为例,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谣言散播的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