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电视与流行现象形成中的时空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与流行现象形成中的时空构筑潘忠党电视是“冷”(即“酷”的意思)媒体,已成为所谓“先知”(prophet)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如是说,因为,电视作用于感官的过程不像印刷媒介是个线性的、逻辑的过程,而是曲线的、多回合...  相似文献   

2.
电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已有感受,它在天天同亿万人民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电视以它特有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产生了“电视文化”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黎霜 《新闻界》2002,(5):33-34
电视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批评对象,即是说,选题要好。好的选题一开始就赋予了电视批评成功的基础,一旦选题错了,“那你所展开的批评就意义不大,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也就谈不上批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1)。那么,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呢?就电视批评的研究范围来说,大到整个电视文化,“包括了人类电视现象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社会积淀”(2);小到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文化现象、电视文化思潮。电视批评的对象无论大小,都脱离不了电视文化的圈子。而电视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4.
诗歌与电视──关于“电视诗”的思索黄辉小说与电影联姻,音乐与电视结合,使得电影故事片、音乐电视(MTV)异彩纷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品。相形之下,被喻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作品被拍摄成为电视作品──“电视诗”,却显得十分的单薄与苍...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电视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媒体”一词使用率颇高,关于它的准确定义众说纷纭,但学界通常是把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含开路和付费两类)之外新出现的媒介形式.都统称为“新媒体”。它所包括的“网络广播、宽频电视、IP电视、互动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已相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并日益凸显其产业价值和强大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社会,电视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电视开始出现不久就逐渐为社会研究学者注意.特别是电视暴力引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暴力行为的模仿、社会不安全感的产生、犯罪率的升高等等.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和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几十年来。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媒介暴力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大众传媒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杜会各界解决因媒介暴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美国传播学界对于电视暴力的一项大型研究——“国家电视暴力研究”(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为近年来各界广为引用的权威证据来源。  相似文献   

7.
孙洪 《声屏世界》2004,(1):47-48
所谓“经营节目”并不是搞“有偿新闻”,而是充分挖掘节目在发挥社会效益、作用于人群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地引导观众、开拓市场,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电视节目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各省级电视台应如何经营好这座“电视大厦”,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电视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时下,品牌抢注蔚然成风。由于蕴含着较高的商业附加值和社会美誉度,知名品牌一旦保护不力,很容易成为市场逐利资本追逐和侵略的对象。如浙江广电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知名广播栏目品牌“浙江第一线”被一家米线生产厂家抢注,电视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视购物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始探讨前首先要为电视购物定性。直复营销是以盈利为目标,依托个性化和大众媒介而非以个人方式(如电话)向目标受众发布信息,以期获得对方直接回应(咨询或订购)的社会互动和管理过程。直复营销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最具权威性当属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的定义:直复市场营销“是一种互动的营销系统,运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介在任意地点产生可衡量的反应或交易。”电视购物是通过电视媒介向消费推销商品,其中主要的推广形式就是电视广告,广告可以由电视行销的专业公司或是专业广告公司制作,聘请知名人士(如专家、明星)在广告中形象代言推销该商品。可以说电视购物是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电视暗访”现在被很多记者使用,它为记者拓展采访空间,揭露违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时间,“电视暗访”成为了维护社会公正,监督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有力武器,甚至有人说:不怕公安找上门,就怕丑事上镜头,此语可见,“电视暗访”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电视暗访”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视,既反映社会生活也改变社会生活;电视文化,在记录文明、传承文明,同时也在塑造文明。电视文化的走向,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取向。唯其如此,“有人把以往传播手段比作常规武器,而将电视传播手段比作核武器,它的作用需要控制,否则也会引起混乱”(洪民生《中国应用电视学》序)。 然而,尽管电视文化空前繁荣,频道与日俱增,节目五彩缤纷,屏幕热闹非凡,但是,整个电视文化的品味、格调和导向却越来越让有识之士担忧。打开电视机,选题的媚俗、内容的浅簿、品位的低下、导向的偏差,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江湖恩怨、宫廷内讧、…  相似文献   

12.
法东 《记者摇篮》2009,(7):75-75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电视中谁是“老大”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是我个人认为,声音和画面在电视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分伯仲,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孙昊  路敦英 《新闻传播》2004,(10):49-49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并不直接产生经效益,它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它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并激发出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使其影响作用于社会的传递渠道,便是新闻媒介。如今,体育新闻的经济效益已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14.
王嘉 《声屏世界》2002,(8):49-51
(一)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DanielBell《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一语道出了“电视日常化”时代的面目。电视已普遍渗入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范畴,被提升到一种姑且称之为“生活日程”(LifeSchedule)的层面。正如陈燕妮在《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书中所说:“美国民众对电视的依赖已经达到空前地步。处于永远开播状态的电视机在美国家庭中比比皆是。”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日程”,电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年长者而言存在着选择的相对必然性,而…  相似文献   

15.
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珺 《新闻知识》2007,(2):80-81
美国学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将“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s)”盛行的时期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集制作、销售、消费于一体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产生,即进入“第二媒介时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电视纪录片是“用现代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等做校为系统、完整的报道,纪实性是其根本特点,要求以现实生活或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率为表现对象”,“在对生活的直接反映中揭示主题.在上述前提下,可调动多种视听因素和手段……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摘自《电视研究》1995年第2期《电视新闻条目》续一)这里所说的“多种视听因素和手段”,我们理解自然包括通常所说的“电视特技”,电视特技是“使用电子特技设备对图像进行特殊处理的制作方法.电视特技可以对拍…  相似文献   

17.
学院精神与学理路径──理论视野中的“电视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院精神与学理路径──理论视野中的“电视批评”胡智锋,罗振宇电视是20世纪人类传播实践创造的奇迹。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电视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备受荣宠;然而,它在人们认识领域内的对应形态—电视学研究却困顿日久,始终难以卓立于学林。前者被视为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8.
张进伟 《视听界》2007,(3):36-37
不久前,江苏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选送的《赛事周末大“屏”点》栏目(以下简称《大“屏”点》)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节目”年度评选中荣获栏目类一等奖第一名,在与央视、北京台、上海台等诸多老牌传统强势电视媒体的较量中技压群芳,独占魁首,实属不易。评委称其对电视体育形态改革的尝试具有创新意义。《大“屏”点》究竟凭什么获奖,专家为什么对它青睐,它的创新意义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体育报道的深层开拓,体现了电视体育报道由起步走向成熟,由浅层走向深层的需要。它通过电视的“窗口”去反映体育表象下人的生活,揭示体育活动中的文化意蕴。而充分发掘科技赋予电视的潜能,向体育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也是电视体育报道深层开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关心是体育的目的。体育的产生源于健身的目的。电视为实现体育报道对人的关注提供了最佳的传播条件。从大众传播学最简明的链条即:“传者→媒介(电视)→受众”中,人们可以发现,由于电视传播的迅速及时,形象直观,使得传者和受众,现场和观…  相似文献   

20.
改变“三少”、“四无”的批评现状吴迪(北京电影学院)媒介批评也就是大众传媒批评,它包括一切媒体,电视是最重要也最薄弱的一项。那么干脆就叫电视批评不好吗?可以,但是我想最好还是和大众传媒挂上钩,为什么?因为非如此不足以看清楚电视的基本属性。国内的现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