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西南地区与炎黄文化许庆山(上接1994年第4期)四、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之时,神农氏衷”。神农氏第八代炎帝榆罔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神州大地经过一番血与火的洗礼进入了另一个辉煌的时代─—黄帝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又解:“黄帝。有熊国君...  相似文献   

2.
秦汉铜币"半两钱"上的铭文"半两",是春秋战国时秦国货币的形象识别符号。"半两"造型,源于炎帝神农氏部落图腾徽标:"神牛"和"神羊"。以图腾徽标作为国家货币识别符号,是中国古代造币传统。"秦半两"使用以枚数计算,不用"两"作计量单位。"半两"不是货币计量单位,"半两钱"也不是"记重货币"。  相似文献   

3.
"十二生肖"不同于"十二地支",其原始形态为"十二兽历"。"生肖"早于"干支",起源于远古渔猎时代的图腾崇拜。"肖生动物"为原始部落图腾及先祖象征,生肖名称关联先祖姓氏,"十二支名"实际为"肖生动物"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4.
渭水流域在史前阶段是一个传说时代人物众多、文化丰富的重要区域。而地处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从华胥氏到伏羲氏、女娲氏、炎帝神农氏,再到黄帝,其故里多在这里。以大地湾、师赵村和西山坪等遗址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遗存在以及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以其完整的考古编年和系统的文化序列,真实反映了天水地区由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悠久历史,说明天水地区是华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5.
碑刻铭文中多见"悬米"一词,或释为"悬水",即"瀑布",这是错误的。"悬米"之"米",实为""的俗写省讹,"悬渊",即"玄渊",碑铭中也多写作"玄源"。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渊远流长。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把种五谷改变饮食结构的养生观作为他的养生思想基础,把尝百草、宣药疗疾的养生观作为他的养生思想理论基础,把相土地、察水源改变生活环境和条件养生观作为他实践基础。为人类的健康和民族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我们深入的研究炎帝神农氏的养生思想,就是为更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相似文献   

7.
《崇搬图》作为纳西族人民的经典创世之作,与纳西族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一部影响非常深远的纳西族"百科全书",更因其揭示了纳西族先民从哪里来而被称为《创世纪》。《丽江千古情》序曲《纳西创世纪》应用较为集中,具体体现在大鹏神鸟庇佑纳西族先祖、洪水泛滥的巨大破坏性、纳西族先祖与天神之女相爱等方面,较好地重现了《崇搬图》的神话传说故事,并让广大游客进一步了解了藏族、白族、纳西族和睦相处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著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著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家谱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宏干崖土司的家谱碑及十三代两大世系墓碑所载状况等分析可知:干崖土司祖籍乃南京应天府上元人氏,其世系家族姓氏实为"刀郗"。干崖土司司署因天灾人祸,曾多次迁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意在探讨庄子的生命美学。文中首先探讨作为生命的本体"道",指出"道"的性质,"道"产生生命的过程和道主宰万物的"任物自然"方式。接着探讨"体道"人生的实质——精神自由,指出精神的自由实为"无所待"的"游",并进一步阐述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最后探讨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指出达到"外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玉雕《马踏飞燕》和铜雕《马踏飞鸠》的比较研究,看出"马踏飞鸟"的造型源自远古华夏两大原始族团的图腾崇拜。东部"华夷"族团的图腾为"凤鸟",西部"诸夏"族团的图腾为"龙马",随着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龙马与凤鸟联为一体。所以"马踏飞鸟"造型实际为中国传统"龙凤文化"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2.
翡翠雕刻囿于传统路线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翡翠自大量融入中原玉石文化之中以后,不仅沿袭了玉石文化中造型题材、纹饰设计等的传统,也将翡翠自身的特质融入了这一领域。认真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在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保持基本的造型形式不变的艺术种类,除了玉石雕刻这一块之外,难有与之比肩者。本着为翡翠设计教学的理念构建着想,翡翠做为玉石家族的成员,其囿于传统路线的设计、雕刻理念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5.
仿古玉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历史上以宋代、清代为代表。当代仿古玉在现代科技水平和时代风格的影响下,既继承传统,相比传统又存在着较大区别。文章以材料使用、工艺特点以及艺术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与当代仿古玉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与总结,并对当代仿古玉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通过阅读学习,笔者认为,《拉奥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创作上、作品上、接受上还是批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今天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