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统教材《孔乙己》,字里行间多次出现铜钱数字,看似枯燥寻常、无甚紧要,仔细品读,方知是作者在细微处的匠心独运。区区铜钱数,在凸现社会环境、刻划人物性格方面,有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其内涵底蕴,值得挖掘。一、暗指物价飞涨“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作为硬通货币的铜钱(不是纸币),其价值竟由每碗四文贬至十文,可见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国民经济十分虚脱脆弱,物价扶摇直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短衣帮们艰难竭蹶之状,由此可窥一斑。于中,也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提到了钱币的单位:"每每花上四文铜钱,买一碗酒"。"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中有关“钱”的描写有着重要作用。小说一开头就介绍了咸亨酒店酒菜的价钱。二十多年前,只“花四文钱,买一碗酒”,“现在每碗涨到十文”。另外,以前在这个店里花一文钱可以买一碟茴香豆,十几文钱可以买一样荤菜做下酒物。寥寥几笔,不仅点明了社会的衰败,物价飞涨,更重要的是为孔乙己的出埸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待。接着描写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拿钱买酒的情景。第一次,孔乙己多少还能弄到  相似文献   

4.
喝酒者的分类“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一段话,除了别的作用之外,就是将喝酒的人分成了类别。首先是两个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短衣帮中,又分成了三个小类:“买一碗酒”,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文章《孔乙己》文中多次出现孔乙己那双特殊的手,那是一双多面手.它隐含着主人公太多的不幸与辛酸,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怪异的病态与腐朽. 一、一双用来排出大钱的手 孔乙己一到店,便用“手”在柜台上排除九文大钱(哪怕是身上仅有的九文钱),要一碟茴香豆,一碗温热的酒.孔乙己这时的手,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和自尊:他在短衣帮面前极显“阔绰”,这就是读书人的优势,随便一摆就是九文大钱,可以有一碟难得的茴香豆下酒,极显高傲和气派.哪像他们只用四文钱,要一碗“素”酒,站在柜台前慢慢地喝.在长衫主顾面前,虽然不能踱着方步到里间要酒要菜慢慢的品,但也同样有下酒的东西,仅比他们差那么一个档次而已,自己也有一定的底气.在掌柜面前,表现得很踏实,喝酒付的是现钱,有从不赊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孔乙己》中,动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孔孟之道毒害,并成为其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典型——孔乙己。笔者想着重分析一下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上运用对比手法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小说开始介绍了来咸亨酒店喝酒的顾客的喝酒方式:“短衣帮傍午傍晚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开始先  相似文献   

7.
对比,作为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孔乙己》中也随处可见。现简要谈谈小说中每一组对比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对比:   A“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   B“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咸亨酒店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介绍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悠闲阔绰的剥削者。句中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孔乙己…  相似文献   

8.
学过《社戏》之后,“鲁镇”大致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小桥流水,乌篷船,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风……而学过《孔乙己》之后,“鲁镇”又增加了“长袍帮”“短衣帮”及“穿着长袍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还有酒店惟利是图的老板,无聊的看客,心狠手辣的丁举人以及还没有被完全同化的小伙计……“鲁镇”像一个谜,迷氵蒙着江南的水雾。现在的鲁镇如何呢?请随着女作家迟子建的描述,走进——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10.
“半个秀才”就是半个秀才王棘孔乙己穷困潦倒,落魄到只能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站着喝酒的地步。这在实质上已经和“短衣帮”没有什么两样了,可是他却羞与“短衣帮”为伍。一袭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仍不肯脱下,以显示自己的读书人身分与众不同。但因此孔乙己也就受到“短衣...  相似文献   

11.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作者通过独特的肖像描写,为我们在孔乙己一出场的时候,便勾勒出其独特而又尴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鲁镇这个小世界中,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穿长衫"者,而又与"短衣帮"与"穿长衫"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和"异类"身份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 ,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己”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 ,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 ,我只想运用换位法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 ?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他要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孔乙己生存的社会 ,“长衫”与“短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孔乙己既然科举失落 ,就不能够与长衫为伍。可…  相似文献   

13.
穷困潦倒到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一直不愿意脱下表示自己身分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可是,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却只“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是用两手慢慢“走”来的。那么,这时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呢? 对此,文中没有明说。作者通过孔乙己衣着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启人深思的悬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已”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我只想运用换位法,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他要在这小小的成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对比艺术已被广大的读者所公认,特别是中学师生在理解与欣赏这篇小说时,往往还对该文精彩对比作特别的归类分析.其中短衣帮的站着喝酒的"短衣"和"站"与长衫主顾慢慢的坐喝的"长衫"和"坐"的对比无疑易被大家关注,因为这组对比是分析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要素之一.而平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的"站"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中的"坐"的对比分析与欣赏就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7.
崔广宇 《成才之路》2009,(30):45-46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读到这里,细思细咀,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大概是从孔乙己身上过多地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阴影,不由惊叹不已,继而震惊。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文中的“大抵”,课本上注释为“大概”(见初中语文第五册176页).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这里的“大抵”应解释为“大多”或“大都”,理由是: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提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喜欢穿长衫,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以此来区别于那些干粗活累活的“短衣帮”。他站着喝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很多人感叹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直言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掉的长衫。诸如“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哀叹横行网络,进而带火了所谓的“孔乙己文学”。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统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又说明他的思想意识是属于封建阶级的。孔乙己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也深刻地显示出新旧文化的冲突。教学中,对《孔乙己》这部作品,除了应有以上理解外,还应结合实际,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获得新的感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