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本文叙述了教师如何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2.
习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的理念。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树立这种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思考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相似文献   

3.
小学习作教学常常方法陈旧,脱离生活实际,舍弃生活的源泉,习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习作而习作"的怪圈,造成习作说假话成风,这一切都是学生生活抛弃习作、习作教学背离学生生活带来的尴尬。教师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炼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而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在自主观察中触发创作灵感;在活动体验中激活习作需求;在阅读交流中引发习作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学生参与习作教学活动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真情实感地表达,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享受生活,运用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抒发个性化情感内涵,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生活,所以精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学生习作。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习作表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7.
学生们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习作过程是思维碰撞、生命运动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善美的发现。好的习作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好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对真善美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步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如何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富有作文的热情,关键在于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诱发习作的激情。关注生活,积累表达语言;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减少禁锢,引导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写真话,吐真情"的基础,习作是学生喜怒哀乐畅所欲言的殿堂。但一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痛。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导致小学生习作出现了"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0.
三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积累素材,习前指导,积累习作素材;寓乐于学,丰富习作素材;关注情感,挖掘习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渐做到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作文来源于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2.
路娟 《考试》2009,(7):81-81
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存在“无话可说”和“形容不出来”的问题,语文习作教学必须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和广泛阅读书籍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设计尝试以日记入手,去网罗,去定格生活中的小镜头,继而引导学生交流、提炼、过滤选择各自习作的素材,解决学生在习作中的一大问题:写什么?过程中以学生发表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范文,聚集、探讨习作方法,突破学生怎么写的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有几点体会:①从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②学生参与生活,亲自实践;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仍然是习作教学,而语文教师最感头疼的莫过于习作教学了,不管你如何百般认真地指导,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仍旧任意捏造,假、大、空的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这一难题,作文教学中可尝试以下做法:激发学生回忆生活,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为学生创造多彩生活。总之,学生只有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习作与生活接轨,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习作不好教,学生苦于没有内容可写,教师感觉没有实用的方法进行指导。其实,这时教师不妨转变一下教学思路,从身边的趣味话题入手,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习作,爱上习作。本文就将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趣味习作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泉源.习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识.在认识中习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谢云芳 《生活教育》2013,(10):75-76
学生学习习作不仅在课堂教学,还在于生活这个更大的课堂上。本文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三个角度探讨了生活是作文之本。  相似文献   

20.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