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以梦幻式的记录,追思明季江南金陵妓家风月,对其中人、事、物做了诸多细致入微的展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青楼文化,也折射出晚明的社会风气和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但遥指前朝的故国之思并非有力的政治诉求,而是一种个人失落和文化失语.  相似文献   

2.
王梅格 《寻根》2012,(1):65-70
中国古代的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刘存《事始》说锦绣是西施所创造,其实不然。《尚书·益稷》一篇中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稀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意思是在衣服上绣出各种颜色的花样,这说明在舜和禹的时代就已经有刺绣的工艺了。  相似文献   

3.
古代剽窃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9,(3):26-31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剽窃丑闻不绝如缕,屡见报端,其中有无名博士,也有知名教授,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闲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剽窃的故事亦复不少,但剽窃者的胆量、手法似乎皆逊于今人。稍加钩稽,适可见剽窃一事始于何时,今昔对比,亦可知道德风尚之变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古鉴今,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克林顿近来为性丑闻缠身。但实际上,在美国历史上,为“性”事所累的总统并非克林顿一人,据统计竟有16人之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总统多如过江之鲫,有婚外情、情妇、私生子以及与有夫之妇私通。华盛顿是个有名的好色之人,他和妻子玛莎“相敬”却不相爱,原因...  相似文献   

5.
史革新 《寻根》2007,(2):98-102
当前,我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极为繁盛。当人们打开电视荧屏,映入眼帘的电视剧基本上是古装戏的天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国人对于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青睐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历史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人们钟情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合乎情理之事。我国历史悠久,历史学发达,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古已有之,然而,“历史剧”这一术语的使用却是晚近以来的事。  相似文献   

6.
远古“食人之风”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人们一提到人吃人现象,总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野蛮的,令人难以相信的事;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食人之风”在人类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从“北京猿人”头骨伤痕说起自从“北京猿人”化石重见天日那一天起,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迷雾”就笼罩在它的身上。其中有...  相似文献   

7.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笔下的诗歌与小说都是动人心弦的历险故事。他的民谣和“威弗利”小说描述了他的故乡苏格兰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事件;其他小说则描绘了中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兰西。他的作品新颖而通俗易懂。在他笔下的国王、皇后、政客、士兵、农夫、乞丐和歹徒跃然纸上,使人们觉得作者本人就生活在这些人物中间。司各特之所以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是因为他开创了这一类小说的典范,并被承袭至今。他的历史知识渊博,但如果历史事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古结绳记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正英 《寻根》2000,(5):4-12
一、问题的提出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上古先民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用结绳进行记事的,由于时代久远,又未留下较具体的记载,后来的人已不太了解其真实情况,一些辞书在解释“结绳记事”时,常引用《易·系辞》中的一句话“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据此认为我国上古存在过结绳记事。而对结绳记事的具体做法,大多引用东汉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来说明,并由此得出结论古代的结绳只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还不可能完整地独立地记录事情。笔者认为,如果古人真的是按郑玄所说的方法进行记事,…  相似文献   

9.
北魏孝文帝(467-499)变法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北魏社会向典型的封建社会跃进,促进了民族融和,在形成和发展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历史行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资治通鉴》的作者,重视这段历史,用较多的篇幅,记载了这一事件。其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  相似文献   

10.
秦汉诽谤、妖言罪同异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诽谤、妖言罪均是中国古代较早的罪名,前者始行于西周晚期,后者始行于秦.两罪的相同之处在于:均系对当政者进行非难与攻击;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从内容看,诽谤罪所涉多为历史与现实中的人与事;妖言罪所涉则多以神事附会人事.从形式看,诽谤罪多系个人行为;妖言罪则多由个人制造或传播妖言(妖书)以惑众,且多有谋逆的企图或举动,所牵连的范围亦大过于诽谤罪.  相似文献   

11.
胡发贵 《寻根》2005,(6):105-107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朝廷一下贬逐了一群有名的大臣,这就是历史上“二王八司马”事件。八司马中有一位就是柳宗元。  相似文献   

12.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13.
陳夢家先生認爲商代君王爲"群巫之長";因爲在文献所見的"巫"的職事(如祝、预占禍福,治療,占夢、舞雩)和甲骨文所見的商王之職事相似。但是,陳夢家先生忽略了兩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與"王"字是分開的,而且巫與王無法互相取代。陳先生以後代周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5.
向可亮笔耕不辍,诗作过千。他的诗行建造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与先贤对视,在内容上与诗人对话,享受到诗的甘露和美的芬芳。正可谓"事往书存,流芳万世""挥刀裁剪,留在人间"。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茶事     
从文化诗学的角度看,诗歌不仅是审美的,也是历史的,它是历史记录的一种方式。将唐代诗歌作为一个文化窗口,可以窥探到这一时期发生在茶事与茶学观念上的重要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27-128
在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中,153家出版单位的187个项目获本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上海共人选27种,占14.4%,资助总额超16000000元,涉及党史、历史、政治、经济、教育、音乐、戏曲、文学、文化、白然科学和T程技术等类别。其中世纪出版集团10种,文艺出版集团6种,大学出版社9种,事十科文出版社2种。  相似文献   

18.
夫史之為用,亦大矣哉!上通干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國之大道;按制依度,以應鄉里之瑣事.至其使命,則為"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  相似文献   

19.
四十,对我来说,那也是一眨眼的事了,古辈老人有言:"四十不惑",三十老几的我"惑"还是"不惑",人生千千万万事,我不敢将话说得满,除了对"读书"的选择外。"我出生是来读书的",这话合不合理,经不经得起分析,那是别人的事,话则被我说出了,就以行动认着吧。  相似文献   

20.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