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文化自觉的演变中,张元济、高梦旦、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出版人作为"少数人"的代表,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自觉,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这一转型既以近代出版业为平台,也与出版的现代化同步。在转型中分化出来的两大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近代文化自觉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形象的对外传播中,文化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文化形态和话语范式等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路径转型,为优化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转型,还表现为文化思想领域的转型。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变迁中奥运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以1936年中国柏林奥运之行为考察点,论述奥运意识在中国近代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社会是社会文化重要的转型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创了近代以来的特殊教育,并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学校体系。民国初期以后,特殊教育逐步由传教士兴办转型为国人自办,日益朝着本土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以中国近代特殊教育为对象,分析近代特殊教育在我国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过程,并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张弼士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推动了近代中国铁路、矿山、现代农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内兴办实业过程中,张弼士为中国近代实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的许多投资管理经验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沛 《国际新闻界》2013,(3):124-134
当前人文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起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近代画报出现并风行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图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某种观看方式的载体。近代画报图像所承载的新的观看方式意味着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现代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表征。本文认为,从视觉文化角度关照近代画报,探索图像表征现代性的诸多可能,研究画报对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画报图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理解当前各种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不仅竭力传承中国文化,而且长期秉持"介绍西方文化"的宗旨,默默致力于近代思想启蒙工作,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求索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学术名著,从创办《世界丛书》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从出版《林译小说丛书》到《严译名著丛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逐渐成为近代西学东渐、传播西学、开启民智的文化平台和学术高地。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学术名著,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现代文化转型的不懈追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时期。从国家政治发展来看民族国家的构建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从民族政治发展来看,民族国家建构也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是一个包含政治体系建构、政治文化存续、政治权力整合、社会政治力量发展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9.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英近代报业发展呈现不同模式.英国近代报业的起源发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一种内生型报业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形态的报刊出现并非是内生的,而具有外生性.西方现代早期报业的出现是文化转型的结果;而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中英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异同,革命战争在中西报业发展中都起到刺激推动作用,而新闻出版管制的存在则均制约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降,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系统而言,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及其现代转型的发展前景——语言文字变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的重大文化事件。加之,伴随着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兴起,语言文字方面的现代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渐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教育意识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范玉红 《图书馆》2005,(4):13-16,21
中国近代的图书馆观念有一个重要而明显的指向,即社会教育意识,具体表现在倡行、创设近代图书馆过程中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呼吁,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的定位上。这一意识从萌芽到成长,都得力于当时国家民族现实的促发和近代社会教育思潮的推拥,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风云变化、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以及时代的精神现实。  相似文献   

13.
正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之路。在这一重大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版业自身除了应势而变外,更被国人视之为文化思想传播的利器,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陈万雄在《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自近代印刷图书的出现,以至20世纪,图书杂志一直是社会文化传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媒体。19、20世纪勃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隗静秋 《中国出版》2012,(16):46-48
晚清浙江出版业出现了从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转型,这既与中国走向近代化有关,与浙江本土文化关系同样密切。晚清浙江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出版业都和时代相呼应,与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由微至大,直至成为时代变革的利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风云际会,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共存。学者梁启超,涉猎政治、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法学也颇有研究,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中国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鲜明地提出了法治思想。一、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梁启超作为法学家,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为突出一点就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力量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西方法律文化广泛传…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国家和民族受到欺凌。但同时,西方的文化以及现代出版业也逐渐带入并深刻影响中国,其中一部分报刊由于是西方人直接创办并且长期管理,其广泛又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刊载内容成为研究近代中西方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份报纸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对中西社会的比对之下,陈序经提出独树一帜的文化主张,旨在唤醒当时国人的文化自觉并最终实现民族的复兴。通过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功能论的糅合改造,陈序经创建出一套文化学理论体系,这成为他进行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在研究方法上,陈序经并未囿于小范围的社区研究,而是广泛开展跨区域的田野调查,力图将中国社会置于世界体系中加以思考,并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探寻出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做到文化自觉,同时更要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掌握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活动中,图书翻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清末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之时,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更加主动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其中译书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留日热”催生了大批留日学生,他们致力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活动,所译图书数量之大,影响之广,在近代中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9.
罗俊 《大观周刊》2012,(4):25-2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遵义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世界各民族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碰撞,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由此这种文化也发生了具有时代性的式微与转型。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概念属于博物馆学研究中的元问题之一,关涉博物馆现象发生发展、博物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认知水平等诸多议题。近代国人博物馆概念的探讨,是在西方博物馆观念与中国收藏文化传统汇流、碰撞,在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主题下进行的。中西古今观念的杂糅在近代中国博物馆领域的表现就是博物馆形态的多样化。返回近代中国博物馆发生的历史语境,对多样化博物馆形态进行具体梳理,可以发现当时的博物馆概念具有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