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罗马婚姻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罗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罗马早期的婚姻主要是采取“有夫权婚姻”形式,妻子完全处于夫权的支配下。共和国后期,“无夫权婚姻”逐渐取代“有夫权婚姻”,出嫁女子虽然脱离了夫权的支配,但仍处在其生父的家长权之下。此外,罗马还存在一种非正式婚姻制度,即“姘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姘合”是对古代门第婚姻的一种突破。然而当“无夫权婚姻”取代“有夫权婚姻”,特别是当“姘合”被法律所承认的时候,罗马早期那种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也就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2.
关系圈与婚姻圈:当代乡土中国的婚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皖北M村适龄男子婚姻形成过程的实地观察 ,可见“明媒正娶”仍然是乡土中国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人依然要通过“中间关系人”来建立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 ,其父辈“关系圈”决定婚姻的选择范围即“婚姻圈”。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青年的婚姻圈 ,所变化的是婚姻形成“中间关系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主要成了他们父母的亲朋圈。  相似文献   

3.
谭蝉雪著《敦煌民俗》一书即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即生活概貌篇(分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两章)、岁时节令篇 (分为“正月至十二月的岁时活动”一章)、婚姻嫁娶篇(分为“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离异”四章)、继嗣养育篇(分为“求子”、“生育”、“收养民俗”、“教  相似文献   

4.
爱情与围棋     
围棋之围,是黑白的悬疑;围城之围,是婚姻的宿命。千百年来,围棋是“围地”还是“围子”争论不休,如同婚姻是禁锢还是包容让人困惑。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永远是独立的圆,爱情使他们成为“相切圆”,婚姻使他们成为“相交圆”,而婚姻中的爱情最终使他们成为“同心圆”。  相似文献   

5.
《婚姻键合理论》也可说是一种“婚姻动力学”理论。它站在“两性相吸”基础上,探讨婚姻制度的社会关系构成及契约的基本条款内容,从而说明了婚姻的本质;它把婚姻的选择视为按照“某种原则和程序操作”的结果,而这种“原则和程序”的内容是由人类社会进步水平决定的;它把婚姻的存在视为“连续不断选择”与“连续选择同一”的结果;它把爱情与婚姻选择条件相区别,从人们对异性的需要强度所达的层次不同,来探讨两性间的“关系距离(即关切程度)”,从而说明了婚姻中的爱情机制。在婚姻的本质构成、选择机制、爱情机制、稳定机制的基础上,《婚姻键合理论》畅顺地说明了诸如婚姻排他性和可变性问题、婚外恋问题、年龄问题、离婚率问题、未来联偶婚制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媒”,是由婚姻习俗派生出来的专门职业,操此职业者即称“媒人”,古代称“媒妁”.《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古代嫁娶必用媒,它和“父母之命”一样.是构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因为照儒家的观点看,婚姻用媒可以“隔男女,防淫佚,养廉耻”,《孟子·滕文公上》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送,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之重媒如此,所以“媒”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的重要传承之一.《金瓶梅》在反映我国古代婚姻习俗方面可谓精彩绝伦,据笔者归纳所知,约有“官媒”、“私媒”、“牵头”、“牙婆”  相似文献   

7.
研究证明,当前的婚姻中,“凑合型”婚姻占到40%以上,从80年代以来,青年人已经开始追求理想婚姻,这么多年来为何依然存在这么多的凑合婚姻?本文试就“凑合型”婚姻的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如传统心理、尽义务心理等。  相似文献   

8.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为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文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9.
“七年之痒”是当前一个时尚热门成语。它指的是一种婚姻现象,意思是婚姻进入第七个年头时,浪漫与潇洒随着夫妻双方的熟悉,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荡然无存,婚姻进入一个危险期。但为什么是“七年”?这种婚姻危机为什么称作“痒”,而不称作“七年之痛”“七年之酸”?那得从它的来历说起。  相似文献   

10.
缔结婚姻历来被看成是“终身大事”。传统婚姻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古代把婚姻摆在家庭乃至宗族附属品的位置上面。婚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夫一妻制(多妾制),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缔结遵循“六礼”,婚姻解除的方式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婚姻中的财产拥有者属于丈夫或长子,妇女附属于男子。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七年之痒”是当前一个时尚热门成语。它指的是一种婚姻现象.意思是婚姻进入第七个年头时.浪漫与潇洒随着夫妻双方的熟悉.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荡然无存,婚姻进入一个危险期。但为什么是“七年”?这种婚姻危机为什么称作“痒”.而不称作“七年之痛”“七年之酸”?那得从它的来历说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媒人”,在婚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美满姻缘的成全者,也是不幸婚姻的帮凶,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文学中“媒人”有很多别称。  相似文献   

15.
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六礼”的问题。“六礼”是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规定的六种仪式,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六种仪式详细规定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仪》两部书中。后来,很多礼教经典和史书作了解释和演义,历代(至迟在唐代)的“户婚律”都以“六礼”为基本内容,勘定婚姻条文。因而“六礼”遂成为一种统一的、流行于上层和民间的婚姻仪式,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如在清末,陕西的很多地方,婚姻嫁娶都还基本上按照“六礼”的形式在进行。①“六礼”以它顽强的“遗俗”之力,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6.
婚姻--契约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的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18.
“婚”字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顶  李歆 《学语文》2006,(2):46-46
汉语中的“婚”字的诞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和汉字文化。古代汉语中,“婚”字可以总指人的“婚姻”。现代汉语“婚姻”中的“婚”和“姻”分别来源于古代“昬”字和“因”字的假借。上古汉语中“昏、因”两字分别指“昏时迎娶”和“因男而嫁”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因为人都会审美疲劳,再好的感情有时也难经时间的磨炼,所以当爱情蜕变为婚姻后,也同样有一些属于浪漫、激情的绚丽色彩一同“蜕”去,于是婚姻当事人就会因新鲜感的丧失而进入婚姻的瓶颈期。假如你也对自己的婚姻有此担心,现在就看看你的“七年之痒”到来时,“痒点”在哪里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中不会产生恐婚族,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个人的婚姻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利益;传统婚姻受到各种亲缘与地缘关系的监督与限制;个人在婚姻面前没有选择压力。婚姻自主意识处于蒙昧状态。婚姻风险意识不强,个人将婚姻选择及其结果的好坏全部归结于命运和天意。内容丰富的传统型婚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空壳化”,其“家本位”特点和各种血缘地缘限制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个体的婚姻自主意识张扬,婚姻风险意识增强。城市化的推进和流动性的增强。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风险,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