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历史.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在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中。中外历史交互穿插的学科内综合已成为历史材料题命制的基本思路。单一的中国史或世界史材料题已基本消失。甚...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使用过程中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对忽视,学生在学习通史时没有建构好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高中学习专题史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材的安排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  相似文献   

3.
卢玉鹏 《黑河教育》2014,(12):58-58
正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增加,使高中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更好地学习高考历史,高一的基础学习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尤其是高一历史教师教法与初中教法的有效衔接,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和教师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中,历史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不仅中国史教学要重视,而且世界史教学也不能忽视。如何在高中世界史的教学中贯彻“两史一情”教育?本  相似文献   

5.
一、“三个层次渐进”教学思想的缘起 在当前师专历史教学中,世界史的教学显得较为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新生世界史知识准备的相对不足与大学历史教学起点差距过大;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某些方法的失当以致教学目的发生偏差。这两个因素造成了世界史教学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水准。 我们仅以1984年至1986年三年间高考题为例作一点分析。先就这三年试卷中世界史和中国史分值的分布比例看,它们的平均值为32:68。不言而喻,这一比值带来的结果是中学生对世界史知识的学习相对放松。许多学生反映,高考历史卷面失分主要为世界史方面的内容。再就考题中世界史内容而言,古代史(含中世纪史)与近现代史的比值为9:91。上述两个比值不仅使学生重中国史的内容,轻世界史的内容,而且在世界史知识的掌握中注意近现代史,因而对古代史知识就更显生疏。正是这些因素给世界史教学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困难:(1)师专世界史教学多为本科教材,其起点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差距过大。(2)学生进校后首先接触到的又是古代史,而原有的9%的基础知识使起点差距又拉大了。(3)师专政史系是双学科教学,世界史的课时不可能象单学科那样充裕。上述问题影响了世界史的教学。当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  相似文献   

6.
初中历史教材增加世界史内容,对开拓初中生的视野,形成对外开放意识有积极意义.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世界史内容安排一个学期,中国史内容安排三个学期,初中以中国史为主,是合理的.现在的问题是初中历史分别以两个从古到今(中国史从古到今,世界史从古到今)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其结果会使初中生对世界内的中国和中国外的世界缺乏历史的认识,要么只看到世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并没有统一的世界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应该尽可能淡化原本图个方便的学科意识,着重于提升学术和增进理解。中外历史的不同时段和不同方面,有各自独立、平行发展以及相互关联的不同形态,当然具有整体性,理应相互沟通联系。而欧洲中心笼罩下文明与文化的排序,使得学术领域实际上缺乏平等对话的机制,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反而被割裂。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的命题,和中国与世界相似,看起来很“世界”,其实很“中国”。在明确对象和目的的前提下,应借由事实联系的历史研究,逐渐扩展到关于整个人类历史全过程和各层面的认识,从而达到中国的历史学与各国历史学全面交流与平等对话的境界,使得世界历史和相关史学真正连成一体。  相似文献   

8.
初中世界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教育贯穿于世界史教学的始终。通过初中世界史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9.
高中历史知识是非常复杂的,不但包含了中国史,还包含了世界史,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能力、记忆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弱,就无法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从而才能保障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效率.应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就能达成开展高效历史教学的目的.本文从目标分层、弹性教学、学生分层、作业分层四方面入手,阐述了进行高效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教师在世界史教学中,尤其是近现代史,往往站在外国的视角,忽视中国与世界发展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世界史与中国史在很多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的历史”[1]。在创新教学方式上,教师若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可将知识点有机串联,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一)项目确立项目式学习是源自美国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它是一种以项目(即学习任务)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为了加强与在中学工作的历届校友联系,最近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印出刊了《历史教学通讯》。该刊宗旨是: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互通信息,互助共勉,共同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加强历史教学阵地而努力。 (鲍涛) 据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历史编辑室已将全日制五年制学校小学历史课本试用本作了修订,供今年秋季开学使用。修订本仍为上下二册,分列中国史部分及世界史部分。上册包括中国史部分二十五课,世界史部分四课。删去原《荷马史诗》、《西欧封建庄园》、《赤壁之战》、《欧洲文艺复兴》四课,增加《诸葛亮七擒孟  相似文献   

12.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及其对策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张桂芳“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先贤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原则,这里的“材”是指不同状况的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必要前提。为探讨高一世界史与初中世界史学习的衔接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高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英语历史意识的引入和实践过程,着力围绕培养学生由“哑巴英语”到“实用口语英语”的转变,由枯燥无味世界史到再现世界历史的“原汁原味”的转化,由母语教学为主逐渐到英汉融合和英语教学为主的转折,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英语学习历史和英汉和谐自由表达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意识,从而把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史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不仅是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改变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的必要手段,也是强化师范学院学生教学技能的必要示范。高师院校的中国史教学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循序渐进的计划安排,将学法指导常态化、规范化,并运用多元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选和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就是立足大学历史文选教学,从教学目标入手,详细、全面地分析教材和知识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大学历史文选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前后有机联系起来,使不同阶段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合力。鉴于此,笔者想就如何做好历史文选与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策略予以探讨,希望找到一条适合现实教学的衔接路径。一、分析教学目标差距,建立衔接意识无论是历史文选教学还是高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和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六个方面的联想。 1.同类知识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自主学习是致力于个性发展、以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素质见长的学生独立探索新旧知识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设计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方案既要考虑与传统教学的历史衔接,又要突出和顾及学生探索新旧知识联系的独立性这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总结历年中国史课程的教学经验,根据该课程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方向论证,结合多年讲授中国史的经验,本文认为,该课程的改革应从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史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应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对学生进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是当前和今后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国家教委拟定了《中小学历史学科国情教育纲要(试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规定教学内容为:现行小学历史(上册)中国史刀课,世界史4课;根据  相似文献   

20.
周英洁 《文教资料》2014,(16):185-186
“纲要”课承担政治理论和历史教学双重任务,亟待开展课程建设。教师提倡采取专题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解决教材、学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同时必须注意历史视频的选择、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