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湖南的崛起以湘军的兴起为标志。湖南居民以好勇健斗名著一时,这是成就湘军丰功伟业的主要因素。湖南强悍民风的形成原因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在于人口因素的根源性影响。在清代,湖南人口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促成了强悍民风的成长,从而在近代把湖南推到了时代前沿。  相似文献   

2.
宣城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修志传统,明清以前就修有大量方志。明清时期,该地区方志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志书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体例更加成熟,而且实用价值愈来愈高,为清代以后方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明清时期宣城地区方志的编纂情况进行考察,不仅能为我们今天的修志提供参考,而且对于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蕴藏其间的地域文化资源,及当今宣城地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庆 《职大学报》2014,(4):59-6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四个方面。我们在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这一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两面性,它的发展既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与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制度是相适应的,局限于封建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曲折中发展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九华山地藏信仰在明清时期崛起与流行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了宗教的力量与形式,民间化与宗教化是其变迁的两大趋势,民间宗教其变迁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统治的加强,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发展更多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由此进入更为稳定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当地城镇约有37个.清代上升至103个,而实际上两代城镇的真实数量要多于此数.这些城镇除了少部分外,大多是沿袭前代旧城,但城镇规模远大干宋金元时期,县级治所大多在城周4里以上,最大者可达9里,而府州治所多为9里.兰州在清代迅速崛起,跃升为省会城市并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和交通商贸中心.集市与商贸的兴盛成为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各州县治所与境内镇、市集构成一个商贸流通的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溪古寨是东至县首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聚居者金氏迁自徽州,明清时期是南溪金氏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寨也是在该时期随着金氏的崛起得以营建、成形,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蕴藏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在当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尤显珍贵。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历史人才分布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明清时期武术论著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成书年代、群体特征为观照点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分析,力求客观地阐释明清武术研究高峰之现象的内因,同时以期为全面考察古代武术研究之递变提供参考和研究的视角。结果显示,明清武术论著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三方面的主要关联:其一,与作者所处地域文化相关,并呈现出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武术研究圈;其二,与时代背景相关,表现出明"兵"、清"民"的群体特征;其三,则是与作者家学及社交背景相关。总体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都不是绝对而唯一的因素,而是相互作用、支撑,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中构成了一张复杂交织的关系网,共同为中国古代武术研究的鼎盛开拓了一片沃土,成就了明清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市镇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受交通因素的制约,陇东地区市镇分布密度小;通过对清代前后期陇东市镇数量的比较,尤其是对正宁县的具体分析,还有对清代个别镇的发展情况的比较说明,陇东地区市镇的发展经历了由衰到兴再到衰败的过程,最后得出陇东地区的市镇发展水平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德国足球的发展脉络及兴衰历程,把德国足球的崛起历程分为了发轫、异化、重生、繁荣、徘徊、振兴6个时期。提出德国足球在崛起过程中表现出,文化层面重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制度层面重视俱乐部运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层面重视青训系统的开拓和校园足球的发展3个特征。德国足球的崛起之路对我国足球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培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践、管理与服务的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提升,高职人才培养也在寻求突破的方向。湖南是我国中部重要省份之一,农业、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各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重新构建专业体系、筛选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形成理实一体教学主线,打造产学研三元并进的教学模式,使湖南高职人才的培养和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意义重大,是高职教育的新境界,是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是时代之使命。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因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朝前期的“仁德”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为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出现高潮提供了物质保障;政局无论稳定还是动荡,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武学著作的形成、养生理论的影响、外国文化的传入又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期湖南资本主义工业处于初兴阶段,到五四运动前湖南近代工矿业和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湖南资本主义发展给湖南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带来了湖南社会结构的变化,即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暖泉镇位于河北省蔚县西南部,西邻山西广灵县,是蔚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暖泉设镇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明清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三堡、六巷、十八庄。如今在暖泉镇留存着许多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碑刻,通过对碑刻的解读与分析可以对这一时期暖泉的商业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明王朝经营西南,苗疆成为连通湖广和云南的腹地,因而打通并护卫湖广至苗疆而后至云南的通道,成为明经营西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明王朝设置边墙,是管理苗疆的重要举措,更是拱卫湘黔驿道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6.
“白沙细乐”是纳西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明清时期“白沙细乐”记载尚有三则史料。从文献记载来看“白沙细乐”在明清两朝传承与变迁中差异显著,其背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变革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汇集了明清两代的大量雕刻作品。在科学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培田民居装饰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对《水浒传》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明人认为是“忠义”之作,清人则认为是“诲盗”之作;明人对宋江称赏有加,清人则对之深恶痛绝.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主要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但某一见解一旦形成,又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现象应引起今人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在对古典名著进行诠释时,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