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位年轻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宝贝.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好孩子.没关系.  相似文献   

2.
谎言     
佚名 《家庭教育》2011,(1):91-91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3.
在书城,我曾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对待孩子的两副不同面孔:在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小学生教辅资料图书台前,妈妈热情地询问孩子要买什么书,女儿拿起一本小学作文指导方面的书说“买这本”,妈妈便十分高兴地说“行”。孩子一连指了四五本书,妈妈都只说“行”,而且宽容、满意、幸福的表情十分清楚地呈现在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上。在书城一楼世界文学名著书架前,我又遇到这对母女,当小女孩指着一本名著刚说出“我要买”时,那位年轻妈妈毫不顾忌周围有许多读者,竟大声呵斥:“就你那个学习成绩,还有时间看什么名著?”年轻妈妈满脸恼…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班有一个小女孩总是用手抓下身,我没太在意。过了几天,她妈妈抱着女儿一大早赶到我家,很着急的样子。原来昨天她半夜醒来,看见孩子在哭,说下身疼。妈妈就帮女儿洗了下身,可孩子还是叫疼,“老师,你帮我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帮小女孩一检查,着实吓了一跳,只见里面血红血红的。我随即问她妈妈:“你是不是和孩子使用同一块毛巾?”母亲点了点头。我说:“孩子可能是被感染了,你赶快带孩子到医院妇科查一查。”  相似文献   

5.
林霞 《顽皮娃娃》2008,(15):I0004-I0004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说小朋友打了她的脸。我当时很心疼,忙问宝宝打哪儿了。宝宝毫不含糊地扬手“啪啪”打了两下自己的脸后说:“这儿,这样打的。”我赶紧拉住宝宝的手,又好气又好笑地对宝宝说:“你指给妈妈看就可以了,疼不疼呀?”她摇摇头说:“现在不疼了。”  相似文献   

6.
我们楼上有一位小女孩叫佳佳。她从小就体弱多病,每次打针、吃药总是又哭又闹。为了让孩子乖乖地服药,往往很苦的药妈妈也说“不苦”。为了使孩子乖乖地打针,爸爸和护士阿姨总是说“打针不疼”。日常生活中,这种信口开河的语言,随时可以听到,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话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有多么严重的后果。“药”本来是很苦的,却偏偏说“不苦”,但通过  相似文献   

7.
不忘童年     
曾经读过一首童诗,大意是一位妈妈无奈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心了。”孩子一脸天真地回答:“是呀,妈妈,等我长大了,自然是懂得妈妈的心了,可是,曾经是小孩子的妈妈。怎么装作不知道我的心呢?”  相似文献   

8.
拔牙     
这些天,我又有一颗牙齿有点松动了,只要轻轻地碰它一下,就会觉得很痛,就像有一个“定时炸弹”长在嘴里。但妈妈却非常高兴。我生气地说:“人家都要疼死了,你还高兴。”妈妈说:“傻孩子,你每掉一颗牙,就会长高一点儿。”  相似文献   

9.
拔牙     
《红领巾》2006,(1)
可笑指数:小风6岁了,换牙了。妈妈带她去医院拔了牙。一位阿姨关心地问:“你的牙还疼不疼啊?”小风坦白地说:“哎呀,我的牙齿被留在医院了,我也不知道它疼不疼。”拔牙  相似文献   

10.
日前,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一年级教师在班上让同学们找对称。   老师问:“同学们,谁知道人体哪些部分是对称的 ?”学生七嘴八舌地答:人体的眼、耳朵、鼻孔、手、胳膊、脚、腿都是对称的。这时有一位小男孩举手说:“老师,我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俺妈妈的两只奶……”“好,打住 !”老师急了,连忙制止了这位小同学的发言。事后,老师找到这男生的妈妈说:“你怎么教育的孩子,净说些不要脸的话。”接着,老师就一五一十地讲了过程。这孩子的妈妈听了也很生气,狠狠批评了孩子一顿。这件事当时我作为笑话听了,可是,回来…  相似文献   

11.
当我下班回来的时候,孩子会特别高兴地叫着妈妈,扑到我的怀里。如果我说:“儿子别闹,我很累!”他就很懂事地说:“妈妈快坐下。”然后,用两个小拳头给我捶背,还不停地说:“妈妈太累了,太辛苦了!”这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姜博文的妈妈)晚上,陪孩子玩...  相似文献   

12.
曾经看过这样一组漫画,第一幅图:妈妈对要上学的孩子说:路上小心!第二幅图:孩子一路上边走边想着妈妈刚刚跟他说过的这句话:路上小心!第三幅图:这个牢记妈妈说过的话的孩子还是摔倒了。第四幅图:摔疼了的孩子终于明白妈妈说这句话的原因。他自己爬起来后就提醒自己:路上小心!结果很顺利地到达了,这组漫画不禁让我联想到在平时教学中,我会不会也像这位妈妈一样给孩子许多的叮嘱,而学生也像这位听话的孩子把这些叮嘱都牢记于心,但真正能理解其中含义的又有几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像这位“妈妈”一样,一味的叮嘱学生:“不要犯错”。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也许让他们经历过错误才得到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更是一种财富。那么,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相似文献   

13.
曹建英 《教育文汇》2013,(11):48-48
嗓子嘶哑了,疼痛了,冒烟儿了,于是,“扩音器”便走进了课堂。这果然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一段时间后,一位家长在电话中委婉地说:孩子总是觉得耳朵有点疼,说经常有头昏、耳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小老虎拔牙     
老虎妈妈给小老虎买了很多糖,小老虎不到一天就吃完了。到了晚上,小老虎的牙开始疼起来了,疼得他在床上滚来滚去。老虎妈妈被吵醒了,赶紧问小老虎:“孩子,你怎么啦?”小老虎用双手捂着脸,边哭边说:“我牙疼,哎呀,哎呀!疼死我了,妈妈救我呀!”老虎妈妈听了,赶紧带着小老虎来到了动物医院牙科。来看牙的小动物可真多啊!老虎妈妈只好排在了最后。等了好长时间终于轮到小老虎了。猴医生问:“小老虎,你哪颗牙疼啊?”小老虎捂着嘴说:“全都疼,快疼死我了。”猴医生让小老虎张开嘴一看,不得了了,小老虎的牙上窟窿可真多啊!必须全都拔掉。小老虎一听…  相似文献   

15.
爱如白纸     
一位妈妈总爱在孩子面前历数他的缺点。一次,父亲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然后拿着纸问妈妈:“你看上面是什么?”妈妈不假思索地说:“黑点。”父亲再问,妈妈又说:“是黑点啊。”父亲说:“难道除了黑点,你就看不到这一大块白纸吗?”妈妈听了若有所思,她明白了,从此以后,她不再当面数落孩子,孩子果然进步得飞快。其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天性未泯的孩子们呢?明白了这点儿,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只注意黑点,你眼中就是一个黑色的世界,如果你注意的是白纸,那你就有一个洁白、宁静…  相似文献   

16.
剪翅膀     
今天我回到家,看见妈妈一手抓着小鸡,一手拿着剪刀。我奇怪地问妈妈:“您要干什么呀?”妈妈回答道:“小鸡的翅膀长得这么长,老往箱子外面飞,拉得到处是鸡屎,谁擦呀?”“我来擦。”我急忙说。妈妈又问:“那你上学的时候怎么办?”我回答不上来了。妈妈见我不吱声,打开剪刀对准小鸡的翅膀就要剪。我大声喊道:“别剪,小鸡会疼的!”爸爸插嘴说:“小鸡不会疼的,给小鸡剪翅膀就像给你剪头发一样。你剪头发时疼吗?”我伤心地说:“给我剪头发我心疼,给小鸡剪翅膀我心更疼呢!”妈妈笑着说:“我又不剪它的肉。”我急得没办法,只…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三题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05,(18):43-43
(一)褒奖孩子莫加“责备尾巴” 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把一朵小红花拿给他妈妈看,妈妈称赞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吧?很乖.你进步很大哦!”孩手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接着说:“孩子,想想你还有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看见有的小朋友怎么拿着两朵小红花,而且还比你的大?……叫你平时要乖点。你就是不听!”孩子笑容凝结了,从妈妈的手中夺下小红花,赌气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相似文献   

18.
二年级的贝贝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说话慢条斯理,动作不紧不慢。有时看着妈妈着急的样子,还会嘟哝:“有什么好急的啊,真是的。”一天,贝贝拿回来考试卷子给妈妈签字,妈妈看着看着,气就来了:“你看什么呢?这里明明写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为什么就写一个呢?”贝贝说:“没看见呀。”妈妈急了,瞪着眼睛:“你的眼睛干什么用的……”贝贝嘟嘟囔囔地说:“就是没有看见嘛!”妈妈很无奈,因为听到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9.
《家教指南》2005,(4):32-33
日本一位叫高桥的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在进门时总是把鞋乱丢,以致出门时常找不到鞋。妈妈说了好几回也不见效,颇伤脑筋。后来妈妈想出了一个委任孩子当“鞋官”的办法:有一天,孩子人幼儿园回家,看见妈妈用粉笔在门口的地上画了大中小三双鞋的鞋印,并指着从大到小的鞋印对他说:“这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你的,从今天起,请你监督大家将鞋放在指定的鞋印里。”孩子立刻走马上任,非常得意地当起了“鞋官”。  相似文献   

20.
一天,我们与两位孩子家长一道用“3.3.3智能学具”测查孩子的智能水平和个性特点。一个孩子四岁半,一个孩子五岁,同做“三维找房子(3.33智能学具的一类题型)”的竞赛游戏。事前,我特意提醒两位家长只能看孩子做,不要说话。开始,两个孩子都做得很好。做到中间,四岁半孩子的妈妈发现她的孩子把几何体放错了位置,就急不可耐地说:“错了!”并告诉孩子这个几何体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孩子按照妈妈的意见改了过来。过了一会,她又放错了一个几何体,妈妈又告诉她,她又改了过来。等孩子再拿出一个几何体的时候,她自己不再放了,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