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2.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回忆散文《范爱农》已被选作中学教材,鲁迅和范爱农“通电之争”的问题自然要提出来加以考察和辨析。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谈到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害,在日本的绍兴籍学生开同乡会的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范爱农的死不仅仅是清醒正直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为此,他写下了日记,写下了《哀范君三章》.十四年后,又"旧事重提",以散文的形式写下了《范爱农》这篇闪耀着批判锋芒的作品.《范爱农》是那样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这除了史料翔实,感情真挚外,还得力于抑扬法的成功运用.文章先从发电报的争论写起.反清猛士徐锡麟被清政府杀害,他的心被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消息传到东京,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不满,为打电报痛斥清政府而分成两派.当鲁迅提出发电报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范爱农》(北京版必修一)一文记叙了爱农之死: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这里"同乡"为周作人。1912年7月10日,爱农落水而死。《鲁迅日记》7月19日,接二弟信,闻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7月22日夜又写了《哀范君三章》,表达了对范爱农深切的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现存的旧体诗中,专为悼念友人而作的就有四首:1912年的《哀范君三章》,1931年的《为了忘却的汜念》 (亦作《无题》),1933年的《悼杨铨》和《悼丁君》。这四首诗悼念的对象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而且死于非命,惨遭了反动派的毒手。就范爱农的死,鲁迅说:“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所谓“君子无终,越之不幸” (《鲁迅日记》1912年7月19日),即明确地道出了诗人因范爱农的死于非命而愤慨不平。实际上,范爱农死得还要惨,他“既不是自杀,也不是酒醉失足落水而死,而是被仇人所谋杀”,“谋杀范爱农的真正元凶,可能  相似文献   

8.
范爱农之死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我父亲范爱农与《民兴日报》的一些同事,从绍兴城出发到小皋埠看戏,不幸被仇人推落到小皋埠附近的皋平江害死。鲁迅先生在《范爱农》文中怀疑我父亲是自杀,有的书上也写着是失足落水淹死的。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父亲死时我才一岁多,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范爱农遇难后,他的挚友鲁迅先生为此写了《范爱农》一文,表示了沉痛的悼念。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是还是自杀。”“我疑心他是自杀。”范爱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范爱农的女儿、现年七十四岁的范莲子在接受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访问时说:她父亲是被人谋害的。范莲子说,她父亲从小就爱游泳,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简要介绍鲁迅的《范爱农》一文,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十四期.当时它还同其他九篇文章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它以《旧事重提之十》为副题,陆续发表在杂志上.一九二八年九月,作者把这十篇文章编成集子出版,并同时改总题为《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2.
细节描写,是文学再现生活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许多精妙的细节描写,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社会的风土人情、时代的风云变幻。高中第五册《范爱农》一文中“喝酒”的细节,就是一个范例。课文中六次提到范爱农“喝酒”的事。第一次是鲁迅与范爱农从日本回国后第一次见面。其时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春末。范爱农是一九○八年回国的。当时,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将巨额赔款摊到各省,大小官员又乘机敲榨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上水、旱、霜灾,以致民不聊生,哀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对范爱农与“酒”的关系作了多处点染。作者对范爱农喝酒与否这一富有特征生活细节的着力描绘,颇具匠心,堪称妙笔,因为有关“酒”的典型题材的开掘,不仅突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且使文章显得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15.
贺小平 《今日教育》2013,(11):64-65
《藤野先生》是鲁迅1926年所写的回忆录《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我们并不陌生:“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相似文献   

16.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的回忆散文《范爱农》,浓缩了他青年时代长长十年的革命经历。其中谈到他与徐锡麟、秋瑾、陈子英的一段关系。也谈到了与王金发有关的越铎日报案;谈到了辛亥革命后范爱农的被封建复辟势力迫害而死。但没有谈自己在这十年中出生入死的革命业绩。他同浙东农民会党的关系,当然也是隐而不谈。其实鲁迅与浙东农民会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8.
伟大文学家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1926年他写了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范爱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革命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看完《朝花夕拾》的人大概总不会忘记那个说话钝滞尖酸、眼球白多黑少、喜欢喝酒乃至酒醉而落水身亡的范爱农。范爱农为什么会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想,鲁迅先生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范爱农是鲁迅先生早期的战友,他耿介、爽直、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跟旧势力同流合污,除了绍兴光复后的那几天他着实高兴了一阵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记念范爱农的《哀范君三章》,诗后有一段不足百字的“跋”。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