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某一词牌初期作品题材、情感与词牌名称、句法、韵律之间的关系,可以体会这一词牌的音乐对词情表达所发挥的作用。《江城子》五代前无作品传世,五代时的14首感情基调哀怨缠绵,与周德清“南吕宫感叹悲伤”的论断相吻合。苏轼填《江城子》9首,在题材上多有开拓,但感情基调仍以悲凉感伤为主。  相似文献   

2.
在苏轼363首词作中,有小令231首,如此大规模的作品数量不容小觑。在苏轼的小令创作中,题材内容自然也丰富多样,前代出现的诸多类型在其作品中均有表现。但综合来看,苏轼的小令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较之前代作品还是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开拓:第一,代言体作品逐渐减少,直抒怀抱的词作明显增多;第二,写景咏物词大量涌现;第三,对于女性的描写不再局限于表现男欢女爱之情,更多的是侧重描摹其形象特点,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王婧博 《教学随笔》2014,(8):20151-20152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苏轼大量以游戏之笔入词,被誉为“为游戏之圣”。其游戏之作共四十一首,占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强。苏轼的戏作在当时影响了很多词人,对徽宗时期的御用文人及词作的影响最为明显。苏轼虽然以游戏作词,但决不小看词;相反,这种游戏化的创作方式,引导词体摆脱音乐的束缚,使欣赏者的重心由音乐转向文本自身,从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词体演进和词史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种创作和这些作品,其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送别词,约50篇左右,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犹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上写得较多,也比较集中。这一年他共写24首送别词,而送别的对象比较集中在陈述古、杨元素,其次是柳子玉和许仲塗、孙巨源、陈令举等人的。《东坡乐府》所载第一首送别词是《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兄弟与柳子玉的友谊很深,他们相识于熙宁三年,苏轼诗集中出现关于柳子玉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9.
韩彬 《考试周刊》2011,(24):30-31
苏轼的词向来以豪放著称,而其婉约词作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就苏轼婉约词作所表现的淡雅真挚的情感和所创造的"以雅为美"的意境来探讨苏轼婉约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歌妓词在其词作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歌妓词,虽然多是游戏之作,但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丰富的情感底蕴和超脱的人格境界,与苏轼狂、放、谐、适的文化品格相一致,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正> 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杰作,也一向被认为是苏轼词作中的代表性篇章。对于这首词的注解和赏析,古今学者著述甚多,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所以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本文拟由这首词所引起的关于苏词的两个重要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论朱熹词     
朱熹乃旷世大儒,平生浸淫学术,雅好诗文,亦偶发词兴。其词作虽仅18首,但在宋代理学家中比较起来,朱熹词作水平不俗。其内容题材或游历,或咏物,或抒情,或送别,或唱和,或题赠,各臻其妙;其风格或气骨豪迈,或清逸空灵,或俊朗雅洁,或婉转苍凉。手法娴熟,词旨深微,颇得词之精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还在词中浸透了其独一无二的生命意识,给后人以无限的深思和启迪.在苏轼现存的词作中,体现其生命意识的占据了很大比例.苏轼独特的生命意识的形成也和其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有关.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影响的苏轼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其建功立业、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与现实严重相背,继而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苏轼又表现出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生命本体上,苏轼还认为人生若寄如梦,应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分合集离与衰老死亡.这些都在其词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且独特。其婉约词蕴藉深刻、韵味醇厚、风貌崭新。这种美学特点的获得,是基于苏轼对传统婉约词的大胆革新。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美学追求上化俗为雅;二是雅、艳相济,刚柔并举;三是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16.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但是对于这首词作的感情归属,尤其是末尾几句的理解,历来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相较于苏轼其他的文学作品,这首风格豪壮的词作在其情感走向上有着明显的伤感颓唐气息。作为中学课堂教学,不应回避这一点,更不可贸然断定其情纯为旷达。  相似文献   

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是柳永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内容特征,一是悲秋主题比较突出;其次,常描摹祖国的风光;第三,其基调是自虐式的悔恨之情;第四,柳永有将旅愁美化的倾向,将旅愁消解为如艳情一样的甜美的感伤。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特征是由社会原因和人生的多重矛盾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历来.文学史研究的“槛内人”和“槛外人”多将苏轼目为豪放词的代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将其词作笼统地称为豪放也并不符合实际。苏轼在词的写作上是个多面手.不仅在多种体式上能够出入自如.在词的风格上也几乎是“面面俱到”。既有豪放的“大江东去”。也有缠绵的“多情却被无情恼”;既有深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词风是多样化的,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词作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的数量。两首《江城子》的分析,更深层地展现了一个阳刚阴柔兼具,豪气与柔情并存,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